• 用户名:
  • 密 码:
  •  
李金亮:纳斯达克来了个李支书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0-12-23
“弟弟,这回奖给多少钱?”一群不修边幅的农村妇女,大大咧咧地闯进了李金亮的办公室,边说话边喘着粗气。

我坐下不到半分钟,屁股还没坐热,就被李金亮请出了办公室,他说,要和几位“重要人士”谈事情,让我在旁边的会议室等。

几位妇女迫不及待地拥向他的办公桌,叽叽喳喳地家长里短起来:下礼拜谁的儿子娶媳妇,谁这月编了上百张条柳桌,谁家里的大娘身子骨还硬朗……李金亮高兴地应和着,声如洪钟。

大约十分钟光景,她们点着钞票,一脸满足地离开了。只听见李金亮清了清嗓子,推开了会议室的门。

创业这点儿事算个啥

年过半百的农民CEO李金亮,上市公司老总一个,还是在美国纳斯达克上的市。但他坦言,采访过他的正规媒体远没有“要钱媒体”多。

“在俺们这种小地方,一听说上面媒体来给做宣传,都好酒好菜地招呼,不敢怠慢。但他们采访完了都会提出拿点赞助费,这一来二去,哪还敢再接受采访?谁家的钱都是辛苦挣的,不是天上掉的啊。”他此言不虚。我也曾被他“一棍子打死”过。

在中国牡丹之城山东省菏泽市,有个叫“曹县”的地方。在这个小县城里,出了很多优秀的民营企业,李金亮的曹普工艺就是其中之一。

“公司将755万美元股权全部转让给美国天威国际发展有限公司,曹普公司变为了外商独资企业。2009年10月,曹普公司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成功上市,发行股票6000万美元。”这是2010年9月13日,《菏泽日报》在一篇题为“曹县助企上市向资本市场融资”的报道中对曹普上市做出的陈述。

李金亮摇身一变,成了村里、县里、市里的大明星。这是可以被允许的自我膨胀的时刻,他非但没有这样去做,甚至“连想都没想过”。

李金亮不抽烟、不喝酒、不进KTV、不打高尔夫。他不懂外语,也不怎么会用电脑。他没有父辈留下的任何人脉,更没有祖上传下的如山银子。他父亲是农民,母亲是农民,他“也是个农民”。

“我从来不觉得苦,”李说,“比起父母把我拉扯大的辛苦,创业这点事儿算啥呀。我的很多同学现在还在种地,有的还很贫困。我很知足了。”

李金亮的知足,用厂子里员工的话说就是“太会过”。堂堂上市公司董事长,不在市区买套高档的住房,却挤在办公楼里睡觉;只要在公司办公,都会和车间工人一起吃食堂的大锅菜。和他一起创业的人对这样的老总表示敬佩和放心,而那些不了解内情的客户则对他乘火车买硬座票表示诧异和不解。

关于这位小地方的“土”老总,我们还是从头讲起吧。

从李支书到李老板

生在人民公社中的李金亮,自打出生后就在村子周围打转转,毕业后被留在村试验队,负责玉米试验田。而成绩远没他好的同学却依靠父母的关系,在县城找到了每月三十四块五的工作。“那时最怕同学聚会,一听说谁在县里找了份好工作,我心里就咯噔一下。”

不过,李的聪明马上适时地显现出来了。由于在培育良种方面成绩显著,仅仅一年,他就“升官”到大队,做起了团支书。“我那时写了数不清的‘入党申请书’,非常渴望进步。”

1979年的春天,李金亮终于入了党。不过,改革开放的春风并没有及时地吹进这座闭塞的小县城。计划经济时期的曹县农村,各家各户只是老实巴交地上工种地,是否允许农民分田单干还在争论中。

李金亮盯上了条柳编织。自筹加贷款,他和村委会一班人盖起了一间200多平米的厂房。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第一批40名工人也正式上岗。对于农闲见不着钱的村民来说,每天编几个筐子就能挣三四块钱,是件再好不过的事。

厂房、工人都齐备了,销路呢?外销。是的,按照李的说法,一是价格能卖上去,二是赚外国人的钱腰板硬。他记得当时带着两名技术员,战战兢兢地找到当时曹县外贸局的工艺科去谈出口。李本以为“衙门难进、脸难看”,谁知,县外贸局也正为上面压下来的订单发愁,双方一拍即合。

1986年,李金亮亲手创办的村办工厂已经达到200多人的规模。此时,一纸文书使李金亮的“仕途”戛然而止,他被调到乡镇去开办一个全新的条柳编织企业。从此没人再叫他“李支书”,而是改成了“李老板”。

事实证明,“李老板”远比“李支书”能让他大展拳脚。那时,曹县外贸局的订单已经远不能满足企业的产能,李金亮立刻把敏锐的目光转到了其他地方的外贸局,菏泽、兰考、商丘、青岛、天津一个接着一个被他攻下。难怪当时厂里的工人常说:“好消息是李老板又找到了大批订单,坏消息是咱们又得加班了。”其实,加班加点干活的不只是工人,从谈订单到押货运输,李金亮都是亲力亲为,甚至比工人还辛苦。冬天押车,拾路旁柴火给发动机加热,出差时,住3块钱一晚的地下旅馆,吃街边上的小摊,坐火车跟别人讨张报纸蜷缩在座位底下睡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