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消停了,梅雨季节里,一桩喧嚣的商业事件迎来了休止符。
6月22日,阿里巴巴集团发表声明:阿里巴巴与雅虎、软银就支付宝股权转移一事取得实质性进展。在“适当的时间之前”,三方将不再发表任何评论。
大约一周之前,大雨滂沱,却挡不住纷至沓来的媒体,杭州淘宝办公楼6层会议厅里,马云有些疲惫,他刚从美国回来,就现身一场发布会。这是2007年以来,这位中国最为知名的企业家首次紧急召开发布会与媒体沟通,四年之前他曾宣布“不再接受媒体采访”。
但为了支付宝,他却不得不说。6月14日的会上,马云表示,自己很淡定,要获得望眼欲穿的央行牌照,转移支付宝是“不完美,但唯一正确的决定”。在此之前,支付宝(中国)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支付宝)的产权从阿里巴巴集团在开曼群岛注册的全资子公司Alipay ecommerce corp,转移到了由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另一位创始人谢世煌控制的内资公司。一幕颇为吊诡的商业悬疑剧就此上演。
阿里巴巴认为转移支付宝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反之则会因无法第一时间获得第三方支付的业务许可,错失市场机会,马云称之为“灭顶之灾”。我们不妨暂缓纠缠于股权转移的事态发展,转而冷静分析,支付宝的竞争优势是否如马云所述的那般脆弱?
寄生体的独立运动
支付宝是作为淘宝的一个功能性附件而诞生的。2003年5月,淘宝上线,正式与eBay易趣竞争。后发而望先至,淘宝需要研究未被满足的需求。与其虎口夺食,不如做大蛋糕。淘宝发现,彼时阻碍网购发展的障碍是买卖双方的信任缺失,买方担心付款后收不到货、货品残缺,而卖家担心发货后收不到钱。无论是线下的银行汇款、货到付款,抑或是线上的网银转账,都无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同年10月18日,淘宝成立支付部门,支付宝的第一个产品便是,被支付宝社区支付负责人白鸦比喻成“神来之笔”的“担保交易”,用以解决网购信任问题。所谓担保交易,十分简单:买家在淘宝上看到某件喜欢的商品后竞拍下来,他可以先将购款转入支付宝账号由支付宝托管,通知卖家发货,收到并确定商品之后支付宝会将这笔钱再打到卖家账户中。整个过程中,货款会在支付宝平台停留7天,并且一旦出现问题,支付宝还承担赔付责任。
换言之,承担“担保交易”的支付宝算不上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支付工具,它更多承担“资金保险箱”和资金结算的作用。
“担保交易”很快便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也为淘宝业务打开局面。而对于支付宝,马云也有了新的规划,他考虑将支付宝独立于淘宝之外。当时淘宝管理团队有着相左的意见,马云力排众议。2004年12月8日,浙江支付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无疑,从彼时起,支付宝已被寄予厚望:成为中国的“Paypal”,或者一个可以承载更宏大金融梦想的载体。
那么,接下来要考虑的是路径问题。
2005年,支付宝独立之后,马云登门拜会时任中国银联总裁的王建华,他向银联提出许多网络支付的产品需求。由于银联的强项在于提供联网通技术,同时精力聚焦在海外业务与信用卡业务的拓展,中国银联表示暂时还没有办法解决马云提出的这些问题。换个角度理解银联的“暂无办法”,即“暂无兴趣”。马云此次的“投石问路”,进一步清晰化支付宝的定位——成为资金流动链条上的二传手,否则淘宝的发展势必受限。
在马云拜会银联的前后,各大银行都在着手推出自己的网络银行系统。支付宝银行服务部总监袁雷鸣回忆说,大致到了2006年,所有大银行的网银系统都开通了。这距离1998年招商银行开通第一家网络银行系统,8年有余。但用户很快发现,即便银行都有网银,网络支付依然困难重重。不同的网店要求的银行卡支付方式未必与自己的银行卡一致,同时开通每一张卡的网上支付功能也十分复杂。商户也是如此,如果需要与国内大小近百家银行签订合同、链接技术接口,也很不方便。网络银行间存在“断点”。用户与商户两端都需要便捷而直接的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