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大战”过去半年有余,互联网界的空气变得似乎不一样了。
挑战者并没有被巨头打趴下,反而成功上市了。众多“愤怒的小鸟”充满活力,平台级公司开始像苹果一样主动开放门户。一时间,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减弱了。大公司吸取了教训,径直把“打压名单”变成了“收编名单”。
竞争是创业永恒的主题,和谐却是生态环境应该的基调。
然而,六七年前国内企业界还有一种赤裸裸的现象:思科有“Kill华为”部门,华为有“打港办”。有些公司遭遇竞争对手“潜伏战”,有些公司在上市前夕被“一剑封喉”。如今,三家平台性的互联网公司“BAT”颇具大家风范:百度入股了安居客、去哪儿,李彦宏个人1亿美元入股京东商城,虽然刘强东公开声明说痛恨百度;天下没有阿里巴巴不能做的生意,虽然外贸B2C已经险象环生;至于“全民公敌”腾讯,君不见企鹅时不时就给业界“送红包”吗?
这一切在“3Q大战”之前几乎是不可能的。有些巨头最被人诟病的就是用模仿扼杀创新。对新的创业者来说,一个噩梦般的拷问是:“如果XX也做,你怎么办?”很长一段时间,360、UCweb、京东、好买乐、互动百科等都在与巨头玩着“围剿”与“反围剿”的游戏。
事实上,即使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机制完善的国度,如何与行业巨头竞争,如何与恩怨对手或看不见的敌人厮杀,如何在残酷丛林中存活下来,也是每家创业公司都必然要具备的生存智慧。但环境差异也是显而易见,你很难想象在美国谷歌不让Facebook上市,巨头对后来创新者的拦截是无效的,但类似的事情在中国经常发生,而且戏剧性极强,冲突血淋淋。
你好不容易倒腾出来一个新玩意,公司营收过亿或者过了10亿,结果被人盯上了,你怎么办?伟大领袖给出的策略是:“谈还是要谈,打还是要打,和还是要和”。过去两三个月,《创业家》采访了很多创业者,他们有的意气风发,正在法庭上和大佬兵戎相见;有的已经漠然接受,选择不再抗争??他们都愿意相信: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围剿”的时代已经过去,领先者和创新者共存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2011年或许将在中国的商业竞争史上留下转折性的一页。你可以说这是新商业文明的一次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