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的一个社会聚焦点,有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从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探索来看,国外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起步比较早,成效较为明显,他们的做法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美国高校均设有就业指导办公室,主要负责以下工作:收集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将这些情况编印成册或输入计算机,供毕业生选择职业时用;指导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认识,填写履历表,汇集学生的学业成绩、特长、爱好、志愿、活动能力等情况,供用人单位选择录用毕业生时查阅参考;组织就业计划讨论会,着重交流职业市场信息,介绍谋取职业的经验、方法等;训练学生如何同用人单位的代表谈话,包括应聘时的仪容、礼貌、服饰、应对等;接待用人单位代表,安排学生同代表谈话,为大公司免费设置接待室,由公司定期派人同毕业生谈话。
美国就业指导在大学内处于中心地位,一般由一名副校长直接负责,除了配备较多的专职人员外,还配备了讲授就业指导课的专职教师。给大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已成为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他们通过就业辅导课的讲授,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职业市场的变化,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引导学生如何对自己进行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确定适合的职业种类。此外,他们还会教给学生如何面谈,熟悉社交、礼仪、服饰等求职技巧,如何撰写简历和求职信,怎样获取工作机会和信息,怎样与用人单位就工资待遇问题谈判,怎样表示接受或拒绝用人单位的招聘,如何签约等。美国70%的大学毕业生是通过教授、导师、就业机构推荐就业单位。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学校、社会团体、用人单位和大学教授也大力参与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对大学生就业起到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法国的大学生几乎在走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就已开始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从而打足了迈入社会的“提前量”。
法国的大学教育十分重视社会实践,学校与政府机关和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尽可能多地为大学生安排实习机会。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四年级学生,多数高校安排的实习时间为6个月,有的甚至达9个多月。目前,没打过工或没实习过的二年级以上的在校大学生很少。
法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时间安排也较为灵活。法国有一种“带薪大学生”,他们只要按照课程要求拿足学分,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就可以兼职。这类大学生毕业后更容易找到工作。
校方如此颇费苦心地安排,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而大学生较早、较多地去实习,也的确有诸多好处。
在法国,除校方的就业指导部门之外,全国还设有500多个就业信息和指导中心。这些中心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免费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其中包括帮助大学生制定符合自己特点和大学要求的实习计划。
德国高校普遍注重对学生就业指导的咨询服务。德国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特点是社会化、市场化,强调的是学生“自我负责”。每个学校都设置了形式不同的专门机构,保证必要的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主要运作方式是针对专业教学的缺陷和学生素质的不适应,进行系统的课程培训。
德国的高校和教育部门基本上不管就业,这项工作由国家劳动总局及各州联邦政府的劳动局来操作,局里特设大学生职业指导处并附属一个信息中心。他们建立一个全国通行的网络平台,用人单位和学生都可用任何一台电脑登录,免费共享资源。德国“慕尼黑就业模式”是德国大学教育和就业市场相连接的一种就业服务模式。其主要特点:一是大学、企业界、劳动局的全方位合作;二是大学里设立就业市场学院,专门负责学生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的培训;三是企业界常年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实习基地,并且负责实习生的培训与考核。
加拿大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是从学生入学就开始的。学生入学后,学校根据其兴趣爱好,为学生确定职业理想,指导其实现人生价值。随后,利用求职信息资料库的资料,分析职业市场现状及其发展方向,指导学生选择系科和专业;就业阶段则着重指导学生选择薪水高而又有发展前途和有意义的职业,而不是盲目选择高薪职业岗位。
加拿大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注重巩固与既有用人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同时又扩大交往范围,经常采取早餐会等非正式方式积极发展就业合作伙伴。加拿大高校收集就业信息的方法很多,也很有效。他们既从互联网上和新闻媒体的招聘广告上收集就业信息,也直接接受用人单位发来的需求信息,接待用人单位的来访,许多大学还邀请相关企业主参加学校专门组织的毕业生就业午餐会,请他们聘用本校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