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中国企业上市趋难 VC担心赴美IPO....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1-01-11
受中概股事件影响,中资企业赴美上市步伐减缓,但并未阻滞。如果通过这次事件,能让中企更加规范和诚信、让风投减少短视和贪婪,这对投资市场的影响不见得尽是负面。

在本稿截稿时,中概股在美国和香港等海外市场上陷入多空拉锯站,这至少比危机爆发之初一面倒唱空的情况要好得多。

受中概股事件影响,达泰资本创始合伙人叶卫刚今年负责的部分投资项目赴美上市计划不得不改变。

彼时上市热时如火如荼,此刻危机来得气势汹汹。

一位资深风投人士将此前经历过的全球互联网泡沫危机比作“像是打了二次世界大战”,而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他在市场上感受到几乎与前次同样的危机感,但却发觉直接套用之前的“战争经验”已不可行。

事实上,中资企业赴美上市步伐受影响减缓,但并未阻滞。一些国内风投家意识到,长远来看,这对资本竞逐的投资市场生态的影响不见得尽是负面。

上市难了,但故事还是要讲的

达泰资本创始合伙人、资深投资人叶卫刚正在着手调整其中一个投资项目的上市策略。他负责的投资项目中,今年有4家已处于上市的不同阶段。而这家投资的企业本计划赴美上市,现在却不得不考虑更换上市地点。

叶解释说,企业本身的基本面和从投资方对其进行的财务监管方面都不存在任何问题,问题是这家企业的商业模式与中概股事件中遭停牌的东南融通过于相似。后者是第一家纽交所上市中国软件公司,因涉嫌财务造假,于今年5月遭停牌。

北极光创投合伙人杨磊认为,中概股事件将使更多PREIpo基金开始偏向早成长期项目。

“我投资的这家企业也从事金融软件业务,并且同样来自中国福建省。我们担心就这样赴美上市会被‘误杀’。”叶卫刚有些无奈。

“董事会层面现在正同时考虑其它几个市场,从流通性来说美国市场无疑是最佳的,但法兰克福、伦敦、苏黎世等几大市场也同样具有优势。作为投资方,我们已承诺上市后一年内不会套现。”

而另一个新能源企业的上市过程则被拖长,美国证监会对中资企业的各项审核更严格,并更“懂行”。

这家企业于7月底将上市申请表递送到美国证监会,“以前不是问题的,现在都成了问题”。审核中不仅仅询问企业本身,还征询审计师和律师,比如会询问负责审计师“应收账款审计怎么发征询函、银行对账单是怎么看的?”这样的细致程度前所未有。正常情况是三四个月通过审核,现在则至少需要六个月。

已上市的中概股则随时面临着各种监管审核及做空危险,甚至在当地市场催生了私人调查行业热门。但其中不乏诸多被“冤杀”、“误杀”的优质中资企业,“比如十家左右的太阳能行业企业。即便是互联网企业,这次也并不是出大问题的,只不过行业本身存在一些泡沫,属于被殃及的‘池鱼’。”

资本市场似乎总是会由一个不理性到另一个不理性。

叶的建议是,已上市中资企业首先还是要做好基本面,短期内如果对自己的表现和股票价值有信心,可以考虑回购股票,给资本市场传递信心。其次,所有中资上市企业和一些中介机构应该联合起来,进行一系列推荐活动,持续传递健康信息。

风投家们普遍认为:一定时间内赴美上市难了、要求严了、过程长了、成本高了,但故事还是要讲的。

“唱空中国”与“诚信危机”

说到底,这场风波本是“诚信危机”。据了解,美国资本市场分为交易所和场外交易市场,前者包括纽交所、纳斯达克等市场;后者主要指的是OTCBB市场。它只是一个会员报价系统,企业只是挂牌而不是上市,其股票只能在联网的做市商之间交易。

企业在OTCBB市场上通过买壳挂牌只需由作为美国金融业监管协会(FINRA)会员的券商给美国证监会(SEC)填报相关表格,不收上市费。从OTCBB转板上主板也不需要经过严苛的审计流程。因此很多中国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往往选择买壳上市。

借此前中概股在海外资本市场春风得意的大势,一些风投、私募、外资投行与急于上市的中国企业一拍即合,先包装出了一个又一个诱人的概念,使这些上市企业获得了高市盈率。

这意味着以募资额按比例收取费用的中介机构能得到高收入,企业上市后迅速获利离场的风险投资者也将赚得盆满钵满。而一旦企业业绩无法支撑如此高的市盈率,就只能接受股价一落千丈的现实。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