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中西部一套房”。这是时下一些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真实写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
一方面是大学生扎堆大城市就业难,一方面在相当多的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无法引进大学生。
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除了一些毕业生不愿吃苦,求职挑剔外,还牵涉到大学生自身、家庭乃至社会偏见等诸多因素。家乡的落后,父辈的艰辛,让许多大学生对贫困、闭塞的基层怀有“恐惧”心理。因此,他们宁愿在城市打零工,也不愿到基层就业。
应该说,到基层就业是大学生成长的通途,也是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的有效方法。因此,要改变每年数百万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国家应出台更多的积极调控政策,制定优惠条件,通过完备的政策和完善的制度设计,增强基层就业的吸引力。
人们注意到,不久前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七项措施,将在经济上解除后顾之忧,政策上提供多种便利,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同时,教育部正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落实办法,逐步优化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环境和条件,解决好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对大学生来说,到基层就业无非是条件差,待遇低,或者怕别人“瞧不起”,但总比在城里找不到工作,或放弃专业打零工、看别人脸色要强得多。基层条件可能相对艰苦一些,可正因为艰苦,才更能够锻炼和磨砺人才。在人才匮乏的基层,大学生具有知识和眼界上的比较优势,更容易脱颖而出,找到施展才华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