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专业做不强,只做专业做不大!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厨子”,《武林外传》中的一句台词,让我们捧腹大笑的同时,更让很多人都记住了编剧宁财神这个才子。
当一个人在某些时候被称之为“人才”的时候,实际上是因为此人在某一“专业”方面具有扎实的功底,这些“专业”本身也许并没有很大价值,但是发挥“专业”后却能够为他人创造出非凡的价值,这也是一个人有其个人价值的原因。
网上很多人都在说,在美国请律师是一个很烧钱的事儿,你向他提问,他要收费;你让他往你公司赶,他也要收费;你让他去搜集证据,他更要收费。所以,有时候我会经常在想:为什么美国的律师敢这样做?还不是因为律师是一个非常强调专业性的一个职业吗!
我对于专业二字的“粗浅认识”,来自于《一条线一万美金》的故事:
上个世纪,美国福特公司的一台机器出现了故障,公司里的人搞了两三个月都修不好。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就找了当时已经移居美国的德国人斯坦门茨。斯坦门茨在电机旁搭了个帐篷开始检查,两天后,斯坦门茨就用粉笔在电机的外壳上画了一条线,说:“打开电机,在记号处把里面的线圈减少16圈。”人们半信半疑地照他的话去做,结果,问题解决了。电机修好后,福特公司的人员问他要多少酬金,他说:一万美元,那人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就问他为什么这么贵,斯坦门茨回答到: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里画9999美元。
所以,从工作之始,我就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专业的人,因为“专业产生价值”,因为“专业铸就品质”,因为专业能够让画一条线值一万块啊;所以,常常也会干一些“即使不专业,但至少也要看起来专业”的事情来:
比如:这么多年来,凡是经我面试的人或是到公司跟我谈业务合作的供应商在其离开时,我都一一送其离开公司,握手道别,而不论此人是什么年龄、什么职务、什么公司,更不论日后是否还会再相见、再合作(因公司就只在一层楼,所以就少了上下楼的麻烦,否则,我也不会这么做)。
更有的时候,我会为“专业”而与老总产生争执,坚持我所谓的“理论的专业”,就像在工作中,对于“培训”,我的观点是:不是任何一门课程都可以让所有的部门人员都一起参加;对于360考核,我更坚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论上级、下级、平级对一个人用同一套绩效评估表来评估是不对的;当然,尽管我在多次坚持、争执之后,未能改变老总的观点,我仍然按照他的要求向前推进,虽然,从“统计结果”的角度来看,似乎比我想象的要好很多。
以前的我常常会对一些知名人士的“理念”、“高屋建瓴”的话语顶礼膜拜,但在现实工作中,却发现永远无法通过那些“理念”来做好工作。经历多了之后,慢慢认识到:理念,实际上是一个很空洞的东西;再好的理念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就永远都只是一句空话,唯有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最终实现落地、可以实施,才能产生价值。简单而言,结果=理念+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工作中,真正能够产生价值的,永远是“具体的措施”;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这几年的工作中,我更多的时候是低着头,往文字方案、表格、流程、建议措施、文章等专业技术方面不断努力。
直到上周三,跟一个朋友聊天,他问了我一个问题时,我突然发现:过于关注专业、低头在这条路上走了几年,让我有些无法看清出路到底在哪儿了。
他问到:金融业HR们普遍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或者说哪些是你们工作的重点呢?
我一时语塞,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
回答一个问题其实并不难,但真正让自己内心有深刻认识并认同的回答其实并不易!
我突然意识到:只做专业,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做不大,从另外一个角度说,那么多高薪的HRD、VP们实际上能力已远远超越于专业之上了!
正如一篇介绍当年倪光南离开联想始末的文章中描述的那样,倪光南是曾被颂为联想之父,是他开发的联想汉卡成就了联想公司;但就是这样的专家,最后却只能离开联想。倪光南离开联想不论什么原因,但却恰恰印证了一句话:不做专业做不强,只做专业做不大!
以这么一段话来结尾吧:企业经营分四个层面,最低水准是花拳绣腿,好看但不堪一击;第二阶段叫精专一门,可能十八般武艺只会使棒,棒使得好,可以像林冲那样;第三境界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是你看不出哪一门最强;但最强的是能把十八般武艺融合在一起的这个功夫,而且这个功夫是任何人不能比的。----冯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