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在太平洋咖啡高层小圈子里流传的故事。
华润创业的高层最开始接触太平洋咖啡时,曾提出一个设想:太平洋咖啡的扩张速度是否可以比华润万家更快?2009年当年华润万家新开店380家,平均一天一家店。与超市相比,SKU(Stock Keeping Unit,库存量单位)比超市少的咖啡馆扩张不是更容易?
但华润高层迅速明白过来,这个不可行。华润万家的扩张速度是以存在20年、后台的物流、IT系统等都健全的情况下才可以达成的。一个新连锁零售品牌一两年甚至三五年都不见得能做得起来,“需要形成庞大的网络”。
这就需要长期持有、大规模投入,这就与VC/PE作为金融资本有投资周期、并且更看重回报的属性产生了矛盾。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单纯的连锁咖啡馆模式不受VC/PE追捧。从1999年迄今,拿到VC/PE投资的连锁咖啡馆仅有4家。
星巴克没有引入PE,英国连锁咖啡品牌Costa和太平洋咖啡背后则都是战略投资。
“凯雷目前的投资主题是围绕扩大内需”,向日益增长的中产阶级提供食品、保险、金融服务和旅游服务等产品和服务的企业都是关注对象。凯雷集团中国传讯董事周红旗说,对迪欧咖啡的投资与此有关。
2007年凯雷向迪欧投资2100万美元。然而“扩大内需”的光芒似乎并没能惠及连锁咖啡馆,此后,除两岸咖啡和伊诺咖啡拿到了投资外,再也没有新的融资案。这两起投资案较之于频繁见于报端的连锁餐饮投资,简直可以用恍如隔世来形容:分别发生在2008年以及2009年。
“业内将星巴克模式称为‘小咖啡’,本土模式则叫做‘大咖啡’”。中国连锁协会秘书长裴亮指出,星巴克式的小咖啡模式并不受资本欢迎。
上岛、两岸、迪欧、真锅等采用的是一种“咖啡+西式休闲餐厅”的经营模式,不仅卖咖啡,更多的是各类西式、中式餐点,甚至还有汤面、菜粥等产品。相对于小咖啡模式,大咖啡的赢利点更多。
相对于走二三线城市的大咖啡,小咖啡的“精英模式”在扩张速度上显然更不容易受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