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哲铭,这个名字听起来像个儒雅的中国学者,其实不是。他是以色列英飞尼迪集团创建者和管理合伙人,还曾是个飞行员。也是他,引导英飞尼迪这一跨境基金管理集团专注于中国市场,掌握其在中国的10只基金。
而“高哲铭”此名正是他2003年来华投资时起的,与他本名希伯来语的“Amir Gal-Or”在意思上异曲同工。其实他也确实“名如其人”——“高大、智慧又深刻”。
度过24年的高空生涯
“我出生在以色列的一个科技教授之家,父母分别研究机械和化学、材料学。”高哲铭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家庭。不过,尽管生长在充满科技氛围的环境中,他却并未走上纯科研的道路,而是“全面发展”,涉及多学科:物理科学、经济学、工商管理学、风险投资及私募产权投资,尤其不得不提的是“飞行”。
1982年,高哲铭加入以色列空军,成为战斗机和特技飞行队的飞行员。此后他驾驶幻影、F-16、A-4等战机度过了24年的高空生涯。这一半是因为义务:以色列的所有男人都要服兵役;另一半出于兴趣:从小就制作飞机模型,对飞行充满了向往。
这24年的飞行充满了故事,有一些甚至极其危险。比如在恶劣的天气下,高哲铭驾驶飞机穿越云层,飞机的装置却出了故障,可谓九死一生,幸好最终在他的正确操作下安全返航。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后来,年龄原因,高哲铭不再执行飞行任务了,而是担任起军事飞行学校的教师一职。谈及此,他不无遗憾,不过依然乐观地表示只要自己愿意,同样可以“上天”。
除了“飞行”,他在其他领域的涉猎也十分广泛,这些旁人看来不相干的学科却都融汇在他的脑中。这一方面是他作为一个“左撇子”,可能确实拥有过人的聪明,另一方面他认为这些学科帮助很大,对他的工作大有裨益。
其实早在学生时代,高哲铭就参加了“学以致用”青年运动,寻找学习与事业之间的契合点。现在看来,他当时的学习都派上用场了:“科学知识使我在技术投资上做出更好的判断;商业知识帮我经营、管理团队;而飞行,教会了我如何在情况不明朗的状态下控制风险。”
从创业家到投资人
高哲铭的创业生涯始于1990年,那时他回到家乡以色列海法,与母亲一起建立了两个高科技材料公司。其中一家是专注于开发高端耐高温陶瓷材料的公司TAN,与以色列燃料公司Paz合作投资,最后,后来的投资者买下了Paz公司并获得了相关技术授权,TAN被收购了。
看着自己辛苦创立的公司被收购是否会有点难过呢?高哲铭可不这么想,他强调这在商界是很正常的,大多数企业都会被收购。何况那时他已有了新的目标:风险投资业。
应该说,高哲铭实在不是个“安分”的人,或者说总是勇于接受挑战。离开最初创业的公司,他很快完成了转型,从创业家转为投资人,并加入了英飞尼迪公司,他透过旗下12只基金管理着20亿人民币和7亿美元的资金。
作为这家公司的管理者,高哲铭认为“直觉”在风险投资行业中虽然未必是最重要的,但确实有帮助,他谦虚地表示自己并不是每次投资“直觉”都是正确的。“‘科技’是个很大的领域,我并不能全面评估各种技术,不过以前科技方面的学习在技术投资上还是有用的。同样的,以前做飞行员时培养的心理素质和反应力也帮助了我。”
把脚步移到中国
2003年,高哲铭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那时,他的弟弟在中国经商已有十年了,跟他讲了很多中国市场和中国社会的情况,同时他也敏锐地注意到英飞尼迪与中国公司合作的可行性,即以科技型财务投资者形象,帮助中国企业成为产业的“龙头老大”,于是开始在中国进行投资。
与其他投资公司相比,高哲铭更注重将商业网络、知识产权、技术专利以及创业和经营管理经验引入中国,而非单纯地投资。其中的科技又以医疗器械、IT、清洁能源、农业与环保技术为主,而这些正是以色列技术所长。尤其在去年,知识产权银行(IP BANK)的成立更为将以色列尖端科技带入中国提供了平台。
提到这几年与中国企业的合作,高哲铭举了一个例子:“SHELL CASE是一家以色列电子公司,虽然技术先进却没有市场占有率,2005年的时候经营已经十分困难。而‘晶方半导体’是家中国公司,有一定市场、人员及硬件,但是技术落后,在市场上也没有竞争优势。通过调研发现两家公司有互补性,于是我们买下SHELL CASE的专利,并给了‘晶方半导体’专利授权,使其成为中国唯一使用该技术的公司,到现在占据了国内手机摄像头市场的主要份额。”
随着事业重心转入中国,2007年高哲铭一家迁居香港,包括他的妻子和四个子女。为此,他不得不辞去以色列飞行学校的工作。在这里,他使用中文名字,努力融入中国社会。“虽然现在我还不怎么会说汉语,可是我会几句中文俚语。”高哲铭笑着说。不过他的子女这几年却学得了一口好中文,有时还能帮父亲处理业务,比如更新微博。
说起微博这种中国流行的社交网站,高哲铭真的很感兴趣,一见面就跟记者交换了微博地址。现在他的微博已经有超过一万五千名粉丝,与网友交流在华心得已成为他的爱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