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大学生就业难,难在哪里?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2-07-07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社会流行词汇,那么究竟难在哪里?如何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经济结构不合理

现象:大学生与农民工“抢饭碗”

对策: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最新调查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截至6月底,2009届本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40%。

“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与高校毕业生数量不匹配,不能适应激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主要因素。”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刘光复指出,在我国的人力资源结构中,高校毕业生属于高端人才,但目前我国高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难以吸纳较多高端人才。因此,很多地方出现了研究生挤占本科生岗位、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岗位,甚至大学生与农民工“抢饭碗”的现象。

刘光复认为,就业需求是一个派生性需求,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很大关系。因此,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端产业,积极发展制造业和中高端产业,努力提高新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全面提高对高素质大学生的吸纳能力,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根本。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吴正德也认为,金融危机爆发冲击了我国的实体经济,原有的产业结构使高校毕业生有限的就业岗位受到严重的挤压。我国现在要做的是,花大力气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产业链要向研发和销售等知识密集的各个环节延伸,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集群。他说:“这样的产业结构才可能既需要大量的蓝领工人,又需要很多的高端专业人才,这才可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背景:我国目前从事制造业的大学生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制造业虽被称为世界工厂,但由于制造业引进、承制居多,创新、发展不够,中高段产业缺失,从而使得大学生难以在其中成规模、可持续地就业。另外,我国第三产业不够发达,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了对大学生的需求不足。

专业设置不对路

现象: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冷门”专业“人才短缺”

对策:解决结构性就业难,改革教育体制是关键

“解决毕业生就业根本的问题还在教育本身。”全国政协常委、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夏涛说,“我们是省属专业院校,专业结构却也弄得和北大、清华差不多了。这也不是我们一家的问题。很多高校没了特色,但是市场需求是多方面的。”近年来,就业市场上的“冷热不调”现场引发了常委们的思考与热议。“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教育体制改革滞后的矛盾、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刘光复常委说,“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教育体制改革是关键。”

针对前些年全国高校升级成风,大专升学院、学院升大学、大学争合并的现象,吴正德常委认为,这种一味追求“高大全”的做法,使得高校放松了内涵建设,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要明确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高校结构合理比例及不同高校的评估标准。”吴正德说,国家应规范综合型、理工类、师范类、农医类等不同学科人才培养的定位。各高校要结合自身历史传统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客观实际,继承、创新、打造自己的特色专业,使其成为品牌。改变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办学专业设置趋同、学生品质趋低的现象。

全国政协常委、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马志伟认为,我国应改革中等和高等教育体制,以适应创业和就业需要。一是改革普通院校和职业教育的比例,学生在初高中教育毕业后,50%进入高等教育,50%进入职业教育。二是调整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的课程结构,增强实用性。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汉民建议向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发放免费的“大学教育培训券”,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接受一些“弥补式”的岗位培训,以尽快熟悉工作,提高工作能力。

记者感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持续多年,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始终没能很好地实现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的有效对接。高等教育应当更加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特别是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就业意识等方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观念束缚人

现象:重眼前、轻长远,重城市、轻农村,重就业、轻创业

对策:适应市场变化,树立自主和多元化的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及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及家长还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就业的要求。

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黄格胜说:“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必须转变就业观念,而且要全社会一起转变。”黄格胜说,要树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观念,这种观念就是一种在市场中、在社会里不断奋斗、自我发展的观念。国家在发展中调整经济结构,社会在发展中完善就业机制,大学生以发展的眼光选择就业方向,齐心协力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湖南省主委张大方常委认为,高校毕业生要降低心理预期,放下到大中城市工作、拥有较高薪酬和社会地位、工作稳定、环境宽松等就业条件;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在就业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根据时势变化,树立自主和多元化的与时俱进的就业观。

针对如何引导大学生创业的问题,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主体依然在政府,要慎提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仓促上马,十之八九是失败。”葛剑雄认为,政府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体,要依靠强大的国企起带头作用,作为人才储备,增加岗位,容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

吴正德常委认为,由于应届高校毕业生是最缺乏社会经验的成年人,创业成功率很低,政府不应该过早过多地把创业指标和创业基金分解在他们身上,而应该为有就业经历、有社会经验、又有创业愿望的往届毕业生提供系列的切实的创业服务,让他们的创业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就业

记者感言:全社会应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教育,转变就业观念,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和就业定位,避免好高骛远与盲目性。帮助毕业生树立到基层、到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的观念,培养踏实肯干的工作能力;培养毕业生敢于创业、不怕失败的精神;另外还要培养毕业生的自主择业的能力,提高信息处理、自我推荐等方面的能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