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阚志东回忆VC经典案例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1-02-02
作为PE(私募股权投资)或VC(创业投资)者,每次投资企业都像与企业在谈恋爱,如果谈得好,就会演绎出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如果谈得不好,双方都会黯然神伤。

潍柴动力就是深圳创新投资集团(下称“创新投”或“深创投”)早年投资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初期接触时我还在创新投工作,到实际投资时我已经离开公司。我对这一投资案例的关注,一方面是由于其是创投与国企合作的成功案例;另一方面,这也是创新投早年最为成功的投资项目之一。

“送你们钱都不要”

每一轮投资中都有一段生动的故事,国内“最大的官办VC”创新投投资潍柴动力也不例外。不管当时还是现在看,潍柴动力都是创新投至今为止最为成功的投资案例之一,可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却不这样看,几年前在一次饭桌上,他曾戏谑我:“当年我送钱给你们,可你们都不敢要,哈哈!”我知道谭董事长指的是这项投资在创新投当年的投资决策委员会上差点被否定、最终减少一半投资额的故事。

潍柴动力由潍坊柴油机厂改制成立的股份制企业,其老厂是一家国企,位处山东潍坊市,具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也是国内燃机行业重点骨干企业,主要生产高、中速柴油机,2001年销售收入为16.6亿元。随着中国加入WTO,柴油机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潍柴老厂由于产权主体单一,经营管理机制相对僵化,与国际先进的同类厂家相比明显居于劣势。

2002年初,为了应对全球化的激烈竞争,潍柴领导层决定联合各方,融资发起设立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实现潍柴产权主体多元化的战略目标。当时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融资计划为:股份公司注册资本21500万元,募股价格为每股1元。潍柴以经营性资产作价8000万元出资,现金出资645万元,其他投资者共同投资13500万元,并计划融资改制后24个月内力争到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为此,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副总经理徐新玉等主要领导多次到深圳创新投拜访,希望创新投在他们新组建的股份公司中投资20%,即价值4300多万元的股份,可是创新投当年答应得并不痛快,最终落下谭董事长此后的那番话。

投资决策一波三折

回想创新投对潍柴动力,可谓是一波三折,投资潍柴动力项目的成功使当年创新投负责这一项目的投资经理姚余在业内有一定知名度,他目前已是红杉资本的中国区董事总经理,他回忆这一投资项目工作过程有很多感慨:“我第一次为投资项目而紧张,几天睡不好觉。”当时心情纠结可见一斑。

潍柴动力项目第一次上投资委员会投资决策会时没有被通过,原因是有委员认为:潍柴动力虽然所处行业前景看好,但新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产品较单一,项目风险大,而且当时生产同类产品的重庆柴油机厂和杭州柴油机厂经营都出现了困难。有些委员还担忧,新股份有限公司和潍坊柴油机厂会产生关联交易。反对理由十分充分,创新投在投资潍柴动力上遇到了很大障碍。

实际上,我更相信有些委员真正担忧的是创投公司与国企合作的问题,认为创业投资服务对象应该是民营中小企业,怎么去服务大国企呢?再说早年的大国企口碑很差,给人印象多是“思想陈旧、管理落后、效率低下”,很多人对与国企合作过程没有信心。

最后,在创新投主要领导力争下,投资委员会要求投资经理补充相关材料之后再进行复议,为了在复议会上使项目早日通过,投资经理们开始搜集更多信息。他们咨询相关专家了解到,柴油机从研发到投产,一般需要10~20年时间,目前国内各厂家及机构尚不具备独立开发新型柴油机的能力,如果国内厂家要整体引进新产品,投放市场也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

对于国外厂家,它们在中国加入WTO后已经加入国内市场竞争,但面对中国广阔的地域,没有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很难建立起一个发达的营销市场网络。同时,相对我国整体消费水平尚不高的现状,国外产品较高的价格将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国内高速柴油机领域,未来3~5年内,潍柴动力将会保持优势地位。

为了更具有说服力,项目组还从国内外竞争对手出现经营困境原因、公司治理结构等多方面进行调查,了解潍柴动力的经营状况和未来成长潜力。为此投资经理们专门去重庆、杭州考察了同类厂家,发现多数厂家出现经营困难都是由规模与成本问题造成的,潍柴动力与竞争对手杭发与重柴相比具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杭发与重柴的生产能力仅有1万台/年,而潍柴已突破5万台/年;二、重柴、杭发产品单机成本比潍柴高出7%。投资经理在调查中还了解到,潍柴动力还在股权设计上和董事会架构上对公司关联交易进行了约束。对如何减少或规范股份有限公司的关联交易,在股权结构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以防止出现“一股独大”的现象。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