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混血风投化解海归创业融资难:不....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1-02-08
从7月至今,美国海归、在常州创业数年的侨商刘运康来上海的次数越来越多,“我7月份来参加上海市侨办主办的2011华侨华人归国创业培训班,通过到杨浦创业园区参观交流后发现,原来海归创业,除了实干也要会巧干。最遗憾的是,我对很多创业园区针对海归创业的优惠政策了解不够,一点儿也没借上力,所以总想着再回来进一步了解学习。”

今年以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杨浦海归创业园区接待了不少像刘运康这样渴望吃透海归创业优惠政策,使自己的创业之路“好风凭借力”的海归。在他们的困惑中,如何最大限度争取融资,成为成功创业的最大难题之一。

融资:海归创业第一难

“刚回国创业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的处境很尴尬。简单地说在面对竞争时就是高不成、低不就。”刘运康道出了许多海归如今回国创业的处境,“我们回国创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多是自己掌握的一些先进理念和高科技技术。如果你要做传统的加工行业,比如服装代工、小型配件生产,第一,你的人脉、关系和本土的老板差太多了,而这点在这个行业是至关重要的;第二,你的技术没地方发挥,国家也不会大力扶持你做一个在中国已经很发达的行业;第三,政府希望你回来能搞高科技行业,中国整个发展趋势就是在向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型。

已经在常州创业多年、事业小有所成的刘运康认为,海归创业者面对的困境还有创业阶段的融资压力和成功融资后的业绩压力:“当你要从事高科技行业时,又会碰到融资问题。高科技是要烧钱的,而中国是世界加工厂,投资者往往是前期获利颇丰的制造业老板,其中不少人是暴发户,他们不关心你研究的过程以及研究出来的东西的社会价值,他们只关心你多长时间能研制出来,然后能卖多少钱。叫他投给你几千万做药品研究但好几年都没有收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等不了的。能进入千人计划,能得到国家扶持的人毕竟是少数。这些问题不仅仅困扰刚回国创业的海归,也是国外高科技人才对于回国创业的犹豫之处。”

不必一直捂着专利权

初期创业者手中资本有限,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本站住脚,尽可能地吸引到投资?1998年回国后创建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并在之后成功上市的老海归常兆华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专利是我们仅有的也是初期创业中最大的一个砝码,要用好它。”

常兆华告诉记者:“刚回来时,我和许多海归一样,资金很有限。而我的行业恰恰是要大量投入资金才能做起来的。面对这种困境,首先我还是找到了政府,利用政府给出的相关优惠政策在张江先站住脚跟。然后在研发的过程中,我将一些专利使用权卖给了一些企业,这使得我获得了一大笔资金可以继续去研发和开拓市场。”

常兆华提醒有创业打算的海归:“一些海归总觉得自己有技术很了不起,其实光有技术是纸上谈兵。适当放掉一些专利使用权,对于双方来说是共赢。创业初期要用好专利,用自己的技术活下来。”

“当然,适当出让一些专利使用权只是为了能活下来。真正的发展还是要靠大量的融资。”常兆华建议,要获得融资,首先至少让人家看到你已经赚钱了,因为国内风投投给你钱,就是为了能马上赚钱,越快越好。“像卖专利使用权,就能让人家看到你有技术,你的技术是值钱的。其次,可以求助政府相关帮助。有许多风投、基金与政府关系非常密切,并参与一些政府建设的投资。上海政府非常重视高科技型创业企业,保持与政府密切良好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混血风投”化解海归融资难

越来越多的国际风投进入中国后,开始变得“本土化”——更热衷锦上添花,不愿意雪中送炭。在企业准备上市前给予大量投资或者干脆在上市企业里寻找机会。像高新技术、生物医药这些需要“放长线,钓大鱼”的投资项目,风投很少会有耐心“慢慢地陪着你走”。

面对初期创业难融资的情况,海归创业虽然有相关政策扶持,但是这点钱只是杯水车薪。为此,记者走访了杨浦区高级人才创新基地。基地的郑岳肖主任表示:“对海归创业者来说,光靠政府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尝试结合民间资本,创立了海创一号、海创二号两只共计2亿元左右的专供海归的创业基金。政府出资58%,民间资本占42%。看到政府带头了,许多民营大企业和风投也纷纷给初创期的海归企业投资。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趋势,这些‘混血风投’对海归创业者来说不啻为救命稻草。”

据介绍,海创一号、海创二号的基金是上海市的首个专类基金。郑岳肖解释说:“海创一号主要定位于海归创业人才初期创业企业,以把一些高质量的创业项目和国际技术孵化项目留下来。海创二号则主要定位于海归人才中期创业企业,主要是为了嫁接、引进国外比较成熟的华人创业企业。有明确定位才能更好地帮助企业成长。对于基金的投资人,他们可以通过对企业投资控股的形式获得相应回报。”

在上海最大的创业中心,上海唯一一个由市政府、市科委和著名高校合建的国际级创业园区杨浦创业园,园区董事长谢吉华向记者透露:“我们园区有一个政策,比如你初期投资了200万元,我们会相应地也投入200万元资金,可以有效地解决融资问题。”

谢吉华坦陈:“当然,创业是一个高风险、周期漫长的事情,失败的也有许多。但是只要5家企业中有2家可以上市,政府就可以通过税收等途径收回成本,同时也带动了相关的产业链和人才引进。另外,通过海创一号、海创二号基金的投入,民间资本通过股份占有也会获得相应的利益。就我们现在投资的一些企业和项目来看,有一些企业已经在准备上市。所以,在这里投资初创期的海归企业基本上不用担心收不回本金。”

风投做评委,项目带人才

“我们现在推出了‘项目带人才’的新模式。要知道,好项目不怕没人来投。”郑岳肖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不久前的一次风投与创业海归的见面会上,来自美国加州大学高级技术分析师杨鸣带来了自己的项目: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的城市密集区域的智能交通协调系统。这正是“十二五”规划期间重点扶持的项目,前景好又有真正的核心技术,政府和风投都很看好,后续相关事宜都已在顺利洽谈之中。

郑岳肖进一步解释说:“目前,知识产权问题已成为制约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的瓶颈。为了规避这种风险,我们主动通过第三方投资咨询公司与海外科研机构和公司谈判,通过股权合作方式,获得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高端专利技术项目。比如说现在从美国引进的液态储氢技术,从澳大利亚引进的水处理技术,从芬兰引进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这些项目的开发势必需要一些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帮助。相比单纯的创业,我们的模式提供了更好的场地、更好的项目以及更好的发展前景。由于项目是政府牵头引进,这意味着它们是以后行业发展的趋势,大大减少了创业失败的风险。”

对于引进人才的新方式,郑岳肖介绍:“我们现在开始在美国和英国建立了联络站,主要是和当地的一些商会、联谊会等民间组织联合,让海外人才了解我们的情况,有兴趣的可以来这里先看看。当然,我们对扶持对象要求也很高,每年我们都请由国内风投和国家千人计划评定组的专业权威人士组成的专家组进行指导。这样既确保了创业者的真材实料,也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初期融资的机会。一个好的项目,在评定时必定会被很多风投看重。那么只要你一落户,除了政府的补助,风投就会自己来找你商谈具体的投资事宜,会减轻许多创业初期‘烧钱’的压力。”

设立“人脉专员”专攻政策

除了为钱操心,如何和政府打交道、如何解读相关政策,也是海归创业者烦恼的问题之一。谢吉华认为:“海归虽然比外国人了解中国,但是这么久没回来,恰恰这十年又是中国翻天覆地变化的十年,在政策上、观念上、人脉上,可以说,海归都是空白的。”

谢吉华给出一个非常实在的建议,“企业应该设立一个部门,专门与国内政府、商人打交道。当然在企业初级阶段人员有限情况下,可以找一个人兼职这件事情,专门让他去学习研究政策、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积攒人脉。要知道,政府出台相关海归创业政策是纵横交错的两条线。一条横向的是经济部门、组织部门、发改委等国家部门出台政策。另一条是有地方政府和部门,比如说上海市政府、上海市科委等出台的政策。用好这些政策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谢吉华介绍,这两条线上的政策有许多重叠或冲突的地方,创业者精力有限,但这些又是相当复杂和必须了解的。

“当然,海归们还可以借力园区这个‘保姆’”,谢吉华表示,“一个好的园区也会帮助企业做这些事情。国家不断出台、调整政策,这些政策你没有渠道去知道,知道了可能还会误读。我们园区就设立专员为企业解读、分析相关政策,让他们合理运用这些政策。园区每个月都会召开这样的指导会议,每年都会联合政府、风投嫁接一些好的项目。”

风投不是来抢班夺权的

对话杨浦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基地主任郑岳肖

在海归圈子里,杨浦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基地主任郑岳肖更多地被人称为“创业保姆”。

各类的创业园区、孵化基地是初创海归落户最多的地方。这些地方对创业者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还是仅仅只提供了一个政策相对优惠的环境?

在采访中,他道出对海归创业中种种热点问题的看法。

不会引进“打酱油”海归

记者:我们发现,杨浦区各项高新技术海归回国创业条件在上海甚至全国都是非常优厚的。住房、办公场地、初期资金、创业失败补偿等等一系列优厚条件会不会削弱了海归初期创业的拼劲?

郑岳肖:我们的海外人才引进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在海外已经有很好的收入,很稳定的家庭。他们不可能仅仅因为政府给的这点优惠政策就来这里。这和许多园区主打吸引的国内创业者是不同的。

现在政府为了解决一些就业问题和帮助大学生创业,在许多园区里都有诸如免租、小额资金扶持等优惠政策。在这种创业零成本的情况下,是有许多人会抱着试试看、无所谓成功不成功的心态去创业。但是我们引进的这些海归根本没必要为了这个来上海瞎折腾。

股权稀释不可怕

记者:有了风险投资,一些创业者又会顾虑,风投进来会不会稀释我的股权,最后被自己一手创立的企业赶走?

郑岳肖:风投不是来抢班夺权的。要知道,虽然企业让出了一些股份,但是它自身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甚至在几年内就能上市。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直到上市,期间的股权稀释是不可避免的。很少有企业创始人在企业上市后还持有巨大的股份。有的创始人在企业上市后,所占股份可能已经少于了50%,这是非常正常的。所以像海创一号、二号这样的基金对投资人和创业者来说是互赢互利的。

知识转为生产力是第一位的

记者:很多园区都定位于年轻创业者,并不特别区分海归、非海归企业。你在实践中,如何看待这两类创业者?

郑岳肖:当然所有的创业者都值得尊敬,大家各有所长。

在这么多年与许多企业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我觉得海归创业的最大优势在于他们所学的东西具有市场化价值。其实高新技术领域国内也有许多顶尖人才,并不比海归差,有些甚至还超过海归人才。我在这里可以举个例子,从2005年开始,我们支持了一大批国内拥有高新技术的优秀大学生创业。他们每个人都有很好的项目,听起来非常诱人。但这些项目背后其实都是各个高校最优秀的博士生导师、教授策划的。这些企业发展到现在只有三分之一是比较成功且能上市的。

这里就体现了一个海归与本土创业巨大差距。不可否认,国内许多高校在高新技术领域研究上进步是非常快的,有的甚至超过国外。但是在研究成果转换利用方面是非常低的,正式转化为生产力更是困难重重。仅有的三分之一的成功企业全部都是在园区的建议下,在初期或者中期做过项目战略的调整,使得自己的东西更符合市场化。而在国外拥有高新技术的海归就不会这样。因为国外大多数大学的高科技项目都是由大企业、大财团在后面支持的,所以不存在市场化不市场化的问题。那些背后企业、财团就是想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才会投资研发的。

直接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这是高新技术海归回国创业最大的优势。我希望海归回来后不要把精力过多地分散到其他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是第一位的。有东西出来,通过一个好园区的推荐,政府、风投都会来找到你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