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就业见习,会不会把就业矛盾推后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2-07-08

到7月份,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68%。未就业的近200万毕业生,除了继续找工作外,较往年多了一样选择——参加就业见习。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划,从2009年到2011年,将组织100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见习,其中今年会安排30万人。就业见习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是不是只会把矛盾推后?人们有期望,也有疑虑。

收获——“见习4个月,我被正式录用了”。目前杭州、沈阳等地见习留用率均在40%以上参加见习,对大多数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们还是希望最终能借此实现就业。

见习转就业,几率有多大?

22岁的季龙棋是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应届毕业生。今年初,了解到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招见习生,他立刻报了名。“就业形势不好,像我这样的专科生,找工作更难。所以见习也是挺好的机会,何况专业对口。”季龙棋当时的想法是,最理想的结果是通过见习在企业留下来,如果不行,在企业实际历练一番也不错。

季龙棋在迪安公司见习了4个月,检验、病理、实验,边学边干,“特别珍惜这个机会,比上学还认真、还勤奋。”4个月后,他终于得到了企业的录用意向书,即将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和季龙棋一道在迪安公司参加见习的大学生有76名,其中33人被迪安留用,见习留用率达到43%。

迪安公司的董事长陈海斌说:“以往招人,就是看简历、笔试、面试这么几关,招来后还要再培训,有的不一定试用,不敢一下子招足了。现在有了见习制度,企业能够更从容、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选择,只要是企业需要的人,肯定会留用。”这家公司已经成为杭州市指定的大学生见习基地,与一些高校开展“订单式见习”,承诺今后见习留用率达50%。

就业见习制度推出后,不少人担心,这只是将就业矛盾向后推,在最长12个月的见习期满后,见习的高校毕业生还是要进入劳动力市场,是“治标不治本”。对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王亚栋表示,就业见习一方面可以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帮助他们今后在劳动力市场上更容易找到工作,另一方面,大量的调研显示,企业招用见习生往往是有潜在的就业需求,见习制度的设立恰恰是为企业和大学生提供一个相互了解的平台,促进企业和大学生之间有效对接,企业最终往往会录用一部分成为正式员工。因此不能认为这只是权宜之计。

事实上,见习制度开展时间虽然不长,但已经有许多用人单位在见习中看中了人才,与见习生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在南京、杭州等城市,见习生转为正式员工的几率均在40%以上。沈阳市对595家就业见习基地的调查统计显示,大学生通过见习实现就业的成功率接近80%。沈阳市已明确,扩充更多的见习基地,对于在校的大学生主要是以了解和锻炼为主,对已经毕业的大学生侧重双向选择,提高就业率为主。

担忧——会不会成为廉价劳动力?见习期满不被留用怎么办?

就业见习制度的积极效应毋庸置疑,但许多人也提出:对于相当一部分无法被见习单位留用的高校毕业生,见习是不是浪费时间,会不会成为用人单位的廉价劳动力?

“即使不录用,我认为见习也是值得的。”李圆毕业于浙江工商大学,已在见习单位干了5个月,最近刚得到准备录用的承诺。她学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找工作一直不顺利,后来就先签了见习协议。“用人单位多数要求有工作经验,我来见习,为的就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李圆说,之前她觉得用人单位强调工作经验是故意为难大学生,通过在企业的见习才发现,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和实践的确有很大差别,自己的确有许多不懂、不会的东西。 “有了这个见习经历,即使见习单位不录用,自己再去找工作,甚至自己去创业,都有了一点底气。”

袁点正准备申请中国移动在广东的见习岗位。“这一家公司就推出上千个见习岗位,摆明了只是见习、不会留用,但我还是愿意去。” 袁点解释说,去见习首先是因为一时间找不到工作,总好过回家呆着;另外,去大公司见习可以增长见识,学到不少东西,也能积累人脉,“说不定什么时候用得着。”

对于一些大学生担心的“在大公司见习就是干些打字复印收发传真的活儿”,袁点倒不认为因此会变成“廉价劳动力”。“如果一直被安排收发传真,可能说明我只能干这个,还干不了别的。去见习就是和社会‘对接’,看自己的差距在哪儿。”

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表示,就业见习制是国家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推出的一项帮扶措施,主要目的是通过见习给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补上“实践课”。因为当前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脱节”的现象,比如在广东,即使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就业岗位整体减少,但技工的供求仍达到1∶1.3这样供不应求的比例,而大学生的供求比例是1∶0.8,供过于求的主要原因就是不适应岗位需要,“想干的活儿实际上干不了,拿不下来。”所以,莫荣认为,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要把心态放平,先问问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需要学什么、加强什么,利用见习机会从头做起,而不是一看让自己去收发传真就认为成了“廉价劳动力。”

此外,见习虽然拿不到正式的工资,但有一定数额的生活补助,分别由地方政府和见习单位各出一部分钱,绝不是“白干”。在杭州,市政府给每位见习生每月发放补贴672元,加上见习单位的补贴,多数能达到近千元。

见习期满未被见习单位录用的高校毕业生,可继续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对有创业愿望的,有关机构将提供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

期望——开发更多技术含量高的见习岗位,见习生权益保障更全面

就业见习要推行下去,需要有一批可持续提供岗位的用人单位。目前,就业见习岗位主要是由相关政府部门动员引导企业设立。虽然见习制度有利于企业引进适用人才,但也有企业对这种行政动员的方式提出异议。

一家国有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说,去年以来企业的效益不太理想,用人计划大幅缩减。现在政府提倡建立就业见习基地,企业尽管没这方面的需求,但考虑到承担社会责任,只好尽可能接纳。在实际推行中,国资委系统要提供一批见习岗位,该国企自然位列其中;共青团系统要开发一批见习岗位,又把任务派到该企业的团委;分公司所在的地方政府也要设立见习岗位,分担责任的还是同一家企业。他认为,要求企业提供见习岗位要考虑到实际的用人需求,不能只求“多”,否则企业消化不了那么多见习生,见习生可能得不到太多锻炼,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负担。

如何调动企业用人积极性?杭州市的做法是,对企业设立见习岗位的,政府除了每月给见习生生活补助外,还按每吸收一名见习生给400元的标准补贴企业。企业如果留用一名见习大学生,政府给予企业1000元奖励。这基本上不会让企业增加额外的用人成本,受到企业欢迎。但对这种做法,许多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城市表示没有这个财力。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就业见习计划的支持,可以支付一定比例补贴用于高校毕业生,但不可能再补给企业。因此有专家认为,还是要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开发见习岗位,这样的见习岗位技术含量会相对较高,留用的可能性也会比较大。

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见习制度还有一个担心,就是见习期间相关权益得不到保障。根据目前规定,单位应在就业见习期间提供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但没有义务承担其它的社会保障。

“这让我觉得如果万一出点什么事儿,没人管。”北京工商大学的朱蕾说,她和许多同学对就业见习制度都有这种担心,“如果得了大病,没有医疗保险;如果发生工伤,只按意外伤害处理,让人不放心。”的确,见习不同于实习,见习期多数安排在大学生毕业之后,如果和见习单位产生矛盾或发生权益保护方面的问题,已经和学校没任何关系。但见习也不同于就业试用期,不受《劳动法》调节,在收入、工时等许多方面没有法律依据。

就业见习制度今年推出后,至少将实行到2011年,如果效果好还可能继续推行。为此,专家建议,当前在开发见习岗位的同时,也应抓紧完善就业见习的权益保障机制,对见习单位、见习生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细化,对于可能出现的纠纷和事故尽早明确监督和协调主体。就业见习制度刚刚起步,只有做好做周全,才能得到各方认同并持续下去,进而真正发挥缓解就业压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