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一提到阳江的企业,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十八子。阳江十八子集团第一代掌门人李良辉的次子李积回,目前任总经理。他一直坚持着不上市、不守业的心态,在兢兢业业的经营这家家族式经营管理的企业。
“十八子”的五次革命
赢周刊:请先描述一下您亲历的“十八子”的发展轨迹。
李积回:1983年,我父亲他们8个人从国营刀厂出来做小作坊,自主创业,当时的资金只有2万块钱,办公室只有200平方米。“十八子”从那时候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历史了。我父亲从一九四几年还不足10岁就开始做学徒,学打铁。一九五几年所处的公司合并,他作为作坊的作坊主,进入国营的小刀厂做工人,以他一个有冲劲的人来说当时觉得很压抑,直到1983年自己再开这个小作坊。
1988年(政策)鼓励民间企业与国企脱钩,政策鼓励小作坊自己作业,当时我们是挂在街道办,后来在郊外买了2000平方米,当时公司已有员工50人,产值达到50万元的规模。第三阶段始于1994年,我们迁到阳东,(即)现在的集团公司(所在地)。在1998年成立厨业公司,那时的资产是200万元,公司员工200人。到2002年成立集团公司时,公司资产有2000多万元,有500多人。现在“十八子”以集团的形式经营,去年总产值达3.5亿元,其中销售达3.3亿元,税收接近2000万元。
赢周刊:“十八子”在高手云集的刀剪行业能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李积回:阳江有很多优秀的企业,比如阳江万事达海洋食品有限公司、宝马利汽车空调设备公司。他们介绍成功经验说是快、狠、准,而十八子刚好相反。这里面有刀剪行业自身发展特点的要求,也有我们“十八子”的独特理念。
“十八子”从1983年到现在,二十几年来眼光放得长远,做足了“远功夫”。看事情应该要有长远的意识。1983年从事刀剪行业的小作坊很多,遍地开花,大家都在跟市场走,跟着三角牌、宝石牌一些大牌子走。“十八子”一开始就看得比较远,有意识地树立一个自主品牌,叫“环球”,“环球”是当时去注册的名字,但不成功被退回来,改叫“飞球”。
从这以后,“十八子”不断创新产品,经历了五次大的革命。1994年第一次革命。因为传统的刀把是焊接的,会断,我们就这个情况进行改进,把刀身和刀把变成连体,这样就不会断了。第二次革命是在刀身搞涂层,因为我们发现普通的刀切肉容易导致肉跟刀粘在一起,不方便,在刀身上增加了涂层就轻松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还进行了产品多功能化的尝试,设计开发了剁蒜蓉、开瓶、挂钩等多功能产品。
第三次革命是一场里程碑式的革命,我们把多功能产品转变成单体组合。因为之前产品的多功能阻碍了其单功能的使用,反而变得不是太专业,我们后来就把它变成一个单功能的组合套装刀具。这不仅仅使市场需求扩大了,也改变了消费者的思维观念和消费习惯。因为在此之前的一个家庭,一家三口或者几代人用一把刀就完事了,我们把产品按多功能进行分类组合成套装,不仅顺应了市场经济的需求,还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从此刀具可以作为礼品流通。
第四次革命,随着套装刀具市场开拓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产品的持久性、耐用性跟国外比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进行了原材料提成的方法。当时国家改革把一些军工厂改为民用,技术力量很重要,我们就把原材料的提纯交给军工厂来实现。第四次革命的前提是发现我们的材料和技术跟不上国际市场需求。
借助广交会这个信息和交流平台,我们迎来第五次革命,炼钢制刀一体化。
这五次革命是一个刀剪业没完没了的提升过程,经过时间沉淀后,“十八子”可能还会有第六次革命。所有国内和国外的刀业都在不停地运转,不断进行革命。这也是我特别强调“十八子”要做足远功夫的原因。
不上市,不守业
赢周刊:“十八子”目前的经营状况如何?
李积回:“十八子”13年来产销量全国第一,但不管它做得多大始终是中小企业,这是由行业特性决定的,阳江市政府一再扶持我们刀剪行业,却一直无法出现10亿元产值规模的企业。
中国刀剪产业的内销在全国有4大基地,广东阳江、四川大都、永康、山东群仪,据统计,每年的市场份额大约200亿,“十八子”占3亿;但“十八子”八成是出口的,根据我们的信息统计,全世界每年的刀剪市场额度约为200亿美元,据阳江出口数据统计显示,其中272亿从是阳江出口的。如果是非官方的统计,经民间渠道运营的大概有300多亿。我们的销售在国内是老大。
1983年建立工厂,我那时非常小。1986年我毕业,到工厂,工厂依然非常小。从1983年一直到现在,我的心一直没停下来,一直在创业,没有授业守业的概念。从辈分说,“十八子”的成长是经过两代人,但是创业是一代人。
刀剪行业没有守业的概念,包括黄麻子和张小泉这样的300多年的老字号,他们都是在创业阶段,不能说是守业,因为市场不断在变化,新兴企业也在不断变更,一有守业的概念,企业就会被淘汰了。黄麻子和张小泉因为想守业就被淘汰了。所以我们这个行业没有守业的概念,只有不断创新。
赢周刊:为什么你们一直没有走上市这条路?
李积回:刀剪行业不是说用钱就能迅速扩大的,需要一个沉淀的过程。
“十八子”在发展过程中,很多人是有疑问的,包括我们做旅游、做博物馆,其实都是依靠我们的“远功夫”,把一个遥远的东西在发展过程中变魔术,组合成一个可以触摸到的模式。“刀可以敲出音乐”好像很不合乎逻辑,但他们参观博物馆后就会顺理成章地接受这个东西,也认同这种文化,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做法。这种远功夫或者说是用时间发展沉淀的模式,让“十八子”20年来放弃了很多精彩,放弃了很多诱惑。但我们坚信经得起考研,耐得住寂寞,才能成就一个品牌。
从2005年到现在,有无数的政府部门和证券公司尝试说服我们上市融资。“十八子”一直有自己的立场,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上市融资,但在发展阶段上,企业必须有一个自己不断完善的过程。现在上市则少了沉淀的过程。如果给它一个规范的沉淀过程,那我相信它上市后会做得更好,也不会出现像某些企业上不了市就面临破产处境的情况。上市是融资问题,这是一把双刃剑,必须要付出一个规范的代价。我可以觉得让市场慢慢来,我现在不上市??代表“十八子”的下一代不会上市。
拒绝上市最困难的是压力特别大,企业知名度那么高,效益那么好,为什么不通过上市将其知名度推上一层楼?但上市是双刃剑,作为公众的东西,可能会把一个专门专业的刀剪品牌变成不三不四的企业。“十八子”专业做刀剪,没有上市的计划,如果“十八子”现在上市它可能就变成不是专门做刀剪的企业了。
我们跟风投在交流过程中也说过我们的情况,我们是做刀剪文化的,如果不用钱投资是不会赚回来的,这是一个非常遥远的东西,生产周期非常长。文化这东西投入进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可能有一些投资行为不符合股民的利益,究竟做还是不做,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所以刀剪行业也有很多压力。如果做成上市公司,我就不能自主了,必须有一个公示公告的过程。
所以我觉得守住专业才能做出品牌,(目前)得到了初步的成效。这跟我个人爱好有关,我喜欢音响就会把刀子与音乐联系起来,坚持坚守专业方向走下去,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要不就像现在的微波炉,以前你会选购格兰仕,因为他以前做得很专业,现在你有更多的品牌选择,例如美的之类的大品牌。作为格兰仕而言,你不守住专业就会让市场重新规划。格兰仕的微波炉世界第一,被美的活生生地抢掉了。这个问题,我认为一定要守住“炉”,低成本不是唯一的办法,要守住专业,在发展微波炉后再退出类似光波炉、太空炉、饮食炉,那么格兰仕是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的。要深入、深层次进行挖掘,在价格上没有优势,但是在技术上要把握,让大家知道买微波炉就要买格兰仕。盲目扩张产品线,去做空调等产品很容易就被挤掉了。
十八子的“刀剪交响乐”
赢周刊:为什么你们会想到要做工业旅游、做博物馆?
李积回:我们一直把战略和定位看得比较远。到现在,从销售、饭店、旅游、原材料供应、技术输出、旅游,也包括和老字号的合作围绕着一个过程进行组合。
做工业旅游和博物馆是我们营销方面的两大战略之一。除了传统的营销方式,我们根据阳江的自然条件从2004年开始进行全国工业旅游。阳江是一个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我们从刀剪文化下功夫,2010年前拿工业旅游作为“十八子”的代言人,用文化来做广告词,希望旅客到我们企业来能感受到文化的氛围,能感受到传统的、能够人传人的感情;所以我们不像很多品牌那样大卖广告进行宣传,而是通过工业旅游的形式作为代言人,让文化一直传得很远。
2011年之后,我们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成立世界刀剪音响博物馆。我一直有一个理念,“音乐是用刀敲出来的”。我希望能把“十八子”提升到另一个层次上,不要把做刀看成一个很粗鲁的行为。它是一个很文雅的行为,如果把它组合一起那做刀可提升成一个高雅的状态。所以我现在提炼一个营销发展理念,把世界刀剪音响博物馆作为我们的形象代言人,用音乐作为我们的广告词。这个博物馆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国内市场,它在全世界不管是音乐发烧友还是爱业人士都知道阳江有一个做刀的企业,他的老板是一个超级发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