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外人说中国PE(私募股权投资)凶猛;行内人说,最凶猛的是九鼎。成立不到三年的九鼎投资独创工厂化的PE投资模式,不仅做出了不俗业绩,也成了竞争对手一致诟病的对象。
甚至九鼎的一些投资人也并非毫无保留地认可九鼎模式。记者近日与一家外资LP(有限合伙人)人士交流,在他看来,九鼎的竞争策略甚至有些“野蛮”,其几百人的投资团队全国各地拉网找项目,很难控制项目风险。结果不仅与同行结怨,也会伤害到被投企业。
不过,记者追问了一句,你们投资了九鼎吗?对方略微迟疑,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我们可能是他们(九鼎)比较重要的LP。毕竟他们的业绩还是很好的,管它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一方面高价抢项目,另一方面又能得到LP的青睐,无怪乎大大小小的竞争对手,包括外资、国企和银行系的PE,以及券商系的直投公司,谈及九鼎无不“咬牙切齿”。
坊间经常听到类似的描述:某机构与目标企业经过几轮谈判,终于把入股价格锁定在10倍市盈率。这时候九鼎的人来了,一上来开出20倍市盈率的条件,于是谈判就此前功尽弃。企业或者转过脸对机构说,你看你们能不能提一下价格,或者干脆关起门来只跟九鼎谈了。
九鼎成了众口一词的“坏孩子”,因为它不仅破坏了游戏规则,更让PE/VC界引以为荣的贵族气质“扫地”。不过,九鼎却对同行们说,在当下市场,把尽可能多的项目资源抓到手里才是王道。
九鼎投资的创始合伙人黄晓捷近日在他的一篇口述实录中说,中国近30年来积累了一大批好企业,在证券化启动的初期,这些企业就像浮油一样漂浮在水面,只要建立一个系统,就可以规模化地把这些企业捞起来,并且推向资本市场。
这是黄晓捷的商业嗅觉,听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但的确有效。其实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时的静态盈利情况也印证了他的判断。
针对市场人士反映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际盈利水平远高于相关政策规定的最低门槛,证监会有关负责人上周五表示,证监会并没有人为改变或者变相提高业绩门槛。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企稳回升,涌现了一大批创新能力强且具备一定盈利水平的企业,2009年创业板设立后,这些企业逐渐成为创业板市场发展初期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保荐机构从自身情况考虑,在推荐企业时也往往优先推荐盈利水平相对较高的企业。
成立于2008年的九鼎,着实享受了创业板初期的这一段好时光。创业板让更多的民营中小企业加入到证券化的浪潮中,并且由于特殊的发审体制享受到更高的资本溢价。
黄晓捷也坦言:“在一个宏观经济增长10%的国家中,找一个增长20%的行业是相对容易的,也很容易找到增长30%的企业。企业每年增长30%,3年多就翻一倍多。”他也因此坚信自己选择的规模化策略不会是一个错误的方向。
这也是一个概率的游戏。只要找到好企业的概率足够大,投错单个企业的风险又可以控制且不至于影响全局,那么九鼎就可以通过PE行业的高毛利率(即使九鼎拿项目的成本高于竞争对手),加上自己的规模化优势,得到一个让别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业绩。
但好日子总会有结束的一天。创业板公司上市时的静态市盈率不等同于成长性,今年上半年受宏观经济影响,创业板整体业绩水平甚至要低于中小板。这意味着三年锁定期结束后,九鼎的账面收益可能要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当浮在水面的好企业打捞殆尽之后,九鼎的规模化模式也将失去存在的基础。对于这一点,黄晓捷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甚至预言了时间节点:2015年。九鼎已经开始做准备:一是与外部资源合作成立专注早期投资的子公司;二是未来将九鼎庞大的队伍转型为投资银行,改做服务。
或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九鼎的“凶猛”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有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