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许多善于总结而逻辑性很强的智者一样,老胡的一些为人传诵的精彩话语无不凝练而意蕴丰富。对于一篇口述文章而言,我们呈现的细节正是要为这些凝练的话语提供注脚。
正如劝诫年轻人做事要全盘考虑、做几手准备,老胡说起创业之初也从自己当年曾面临的选择和其中的上中下策说起。
“决定创业是在1990年前后吧,其实也是组织上的决定。”老胡回忆说,“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家决定清理整顿国企秩序,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了《关于清理整顿公司的决定》,在这种政策形势下,我当时所服务的中原集团也在被撤销之列。”此可谓催生他创业之举的外因。实际上,在经过了理性的态势解读和清醒的自我剖析之后,创业并实践实业报国之路也是当然之选。老胡并不过谦,他在贸易经商方面的天赋早已被不断验证。作为业务型干部,他曾因公出访过五六十个国家,对商业格局有着老到的把握,国际视野也不断拓展。
“当时确实有三种选择。”老胡坦言,“其一是返回河南担任中原国贸公司总经理,二是留在香港转入豫港公司等待机会,最后就是创业。”中原集团本身由四个副厅级分公司组建而成,中原国贸为其中之一,集团撤销后,如同是把一个大罐子砸碎后再装回小罐子,个中矛盾牵连错综复杂可想而知,何况当时他的家人已定居香港,举家返回河南实为下策。第二选择虽相对稳妥,但势必拉长时间线,是为中策。如此一来,上策便是创立自己的企业。
“感谢时代”,这个词语经常出现在老胡的话语里,在创业之初,它的含义可能主要有二,其一,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给予机遇,他凭借专长遨游商海,收获了更大的个人价值;其二,正是时代的风云际会造就了房地产市场,让他抉择愿意耕耘一生的事业。上世纪80年代后期,香港回归大局已定,中资企业纷纷入驻,经历了长达六七年低迷期的香港房地产市场也开始强劲复苏。房价一年翻一番的牛市使老胡选择了创业的行业,见证了房地产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商业价值,更为他带来了第一桶金。老胡说:“当时香港楼市的投资条件十分优惠,房屋贷款普遍只要两成首付,某些小开发商甚至可以提供一成首付的机会,资金的杠杆作用显著。”他与一个合伙人一道,拿出多年工作的积蓄,又东拼西凑借了一些钱买了几套房子,果然第二年房价就涨了一倍。如此一来,炒楼花赚到了两千多万港币。
带着自己分到的一千多万启动资金,老胡回到河南创业。这出自他对组织上的承诺及报效家乡的心愿,也出自对于内地商品房市场更广阔未来的笃定。1987年12月1日,在深圳,内地首次以公开拍卖的方式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而更多的商品房社区正在全国各地出现,预兆了内地房地产市场风起云涌的未来。
成功之稳:价值观与理想的驱动力
老胡创业之初的河南地产市场,只有几家试探性的国营地产公司,除此近乎一片空白,更谈不上竞争,因为一切都需开创和拓荒。无可否认,改革开放之初的商业环境中,行政管制的因素仍是相当大的,以至于创业家们必须借助一定的体制内资源才能使自己的创造性举措得以实现。老胡亦是如此,但最为具有启发意义的是他对于各种资源使用“度的把握”——正是出于独立精神和对自身核心价值的坚持和增强,使他和企业赢得了真正的尊重并杜绝无数足以倾覆未来的短视行为。
客观地说,老胡创业之初还是有一定把握的,这不仅在于他丰富的商业经验和对市场的判断,不仅在于他在河南多年经营积累下的口碑和人脉,更在于,在精神层面,他一直信奉如果把一切事情都做得足够完美,那么就一定会照单全收生命的丰盛馈赠。
他从来珍视品格,以实力取得进阶。工作之初在外贸系统他负责十几个纺织工厂的出口单子,但从没免费给自己做过一件衣服;1981年,非外贸专业科班出身的他参加全国外销员英语考试,一举获得了全省外贸系统第一名的成绩,职业上升之路由此洞开。更为重要的是,凭借极高的外语水平和良好的个人形象,他经常作为翻译陪同省内主管外贸的高层领导出国访问,积累了人脉资源。决定创业之后,他干干净净地从企业中退了出来。老胡笑说:“从获得组织批准到公司工作交接完成,我干干净净出门。在港工作期间公司赚的钱,公司提供的住房、用车全部上交给了组织,既然组织上给了我创业的机会,在这些问题上就不想扯不清。”
回到河南,因为当时河南从来没有中外合资创办房地产企业的先例,以至于公司在到工商局注册时就遇到了障碍。老胡的人脉及工作时的良好声誉显现了价值。1992年,他陪同当时主管外经贸的副省长秦科才参加洛阳牡丹花会,一路上借机畅谈创业理想,这位非常认可老胡的老领导当下表示非常支持,并亲自过问解决了注册问题。1992年5月22日,由河南省金博大开发建设公司、河南省建设投资总公司与香港佳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河南建业,饶有趣味的是,第一任董事长是由当时河南省建行行长姚中民出任的,老胡其实是建业的第三任董事长。
由此可见,创立之初,建业确然有着体制内的背景,但仅以此看不足以明了这个萌芽期企业的真正独到之处。老胡对人脉资源有着清醒的认知和基于独立精神之上的借助。对于人脉资源的利用,有时候不是不能而是不愿,他更希望行得正走得直,那些旁门左道只会降低自己做人的准则。
他一直认为,如果你自己的事业做得不够好,攀附关系没有意义,无法赢得真正的尊重。建行是建业初期股东之一,占股40%,在后期的开发运营再融资过程中,老胡刻意保持资金来源的多元,保证建行出资的比例不超过40%,他不愿给人靠着大树好乘凉的感觉。1995年,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建行从企业撤股,老胡立即表态,由建行方面邀请审计机构评估当时公司资产;审计后金额全部清算,建行应得部分,以现金、房子、车来结算均可,都由建行方来定;并由对方协定评估、清理时间。“亲兄弟,明算账”使老胡再次收获了信任。天时地利人和,可谓成事的三要素,老胡认为,如果三方面均达标,一个人不可能不成功。
忠诚之选:始于初萌的人才观和文化DNA
“他们现在在哪里?”回顾过往一路竞争过来的被边缘化或者已经消失的老对手,老胡没有胜利的喜悦或者讥笑,只有镜鉴下反思的沉重。企业为何而来,去往何处?我们奋斗的终点在哪里?正是因为不知道终点,才有许多企业在前进中迷失,在迷失中消亡。
追求卓越,决不甘居第二的文化基因,实际上在方风雷先生与老胡创办中原国贸时就已经种下,如今又在建业延续。这种基因的外延表现为厚重、理想主义和自省意识,内涵则质朴易懂,那就是老胡所说的,做人要有心劲,做事要用心。用心背后是勤勉,做事战战兢兢,有心劲则意味着追求理想的永不止步。于老胡而言,天性和家??居功至伟。他骨子里的争强好胜似乎更多遗传自母亲。她的教育非常严格,比如练毛笔字,比如一天要完成十篇日记。而他父亲则是传统中国人的优秀代表,任劳任怨、达观、能受委屈,而与老人类似的忍让、包容、宽厚等特点也正是在后天的实践与磨砺中,逐渐浸染入了老胡的性格中。
这种文化信念无疑在老胡选择创业伙伴上也有重要意义,他一直强调自己的人才观是德才兼备。作为企业创立之初最早的员工,闫颖春和冯树森两位对于建业来说,有着“元勋”和“功臣”般的意义。三人在建业城市花园项目奠基现场的留影(右图),如今仍挂在集团总部办公楼的走廊上。
“可以说他们都为建业立下过汗马功劳。”老胡回忆,“我被组织派往香港工作期间,内地也专门成立了海外业务部与我的工作相配合,闫颖春正是当时海外业务部的会计,我当时就非常认同她的专业能力,所以创业之初就邀请她来主持建业的财务工作。企业创办时我向闫总提出的最重要的要求就是,我不懂财务,所以她在工作中,一旦发现任何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财务行为,要敢于说不。事实证明,二十年来她始终贯彻了我的这个要求。非常难得。”
“老冯总(冯树森先生)也是一样,他是真正品德高尚的人。当年他在团省委基建科工作,后被推荐至中原海外发展公司,后来我筹备创业时,他随我来到建业,负责工程上的工作。作为企业创办之初的员工,为建业早期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做违心之事,不取意外之财。”
如今我们如果书写建业的二十年历史,参与企业创业之初的他们都当被浓墨重彩地书写。确然,回顾以往,老胡认为,建业是知道终点、知道彼岸的企业,因此这样的企业正像一条船,只抵达我们想要的终点,其间有人上船,有人下船,皆为理想,皆为自己内心的标准。
“我们必须在决定生死的问题上有着坚定不移的标准!”在交流中,这是老胡不断重申的句子。在他看来对做事标准的判断和把握必须成为一种内心自然的反应,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理解惧者幸存、坚忍图成的企业心态;理解一个企业领导者从创业之初一路走来,对理想主义的永恒信念和经营决策的慎思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