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已进入快车道,中国政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完全正确的,但目前推行的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图存在不少问题。在当前形势下,以人民币贸易结算为突破口的国际化难免导致新增美元外汇储备的增加。推行本币计价比推行本币结算更为重要。
历史上各国推行本国货币国际化的背景不同、路线图各异,最终结果也大相径庭。中国选择了贸易进口结算作为突破口。官方的观点是:在进口环节使用人民币,有利于人民币有序流出,增加境外人民币存量,从而为人民币在其他环节实现国际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中国货币当局的思路似乎是:通过对进口支付人民币,大量人民币流到境外,然后境外人民币通过购买人民币债券、人民币FDI等形式流回大陆。随着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金融交易中越来越多地充当结算货币、替代货币、投资货币等等,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将不断提高,并最终成为国际货币乃至国际储备货币。
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给定的情况下,在流出的人民币等于流回的人民币的这种最理想的状态下,在出口贸易结算中使用人民币并不会导致(新增)美元外汇储备减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通过贸易和资本项目流出的人民币不可能全部流回。因而,以人民币贸易结算为内容的国际化必然导致新增美元外汇储备的增加。
此外,如果出口的人民币结算比例不高,降低中国企业汇率风险的初衷就无法实现。而进口的人民币结算则使中国企业丧失了因人民币升值而受惠的机会。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逐步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是必要的。但是,必须看到人民币国际化并不能取代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不能取代人民币汇率的调整。
在存在大量国际收支顺差、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条件下,推行人民币国际化不能减少外汇储备的增加,不能帮助中国企业规避汇率风险,不能使中国避免美元贬值冲击所造成的福利损失。中国的当务之急依然是,减少贸易顺差,减少资本项目顺差,加速人民币升值步伐,减少乃至停止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而让人民币在贸易和金融交易中尽可能多地充当结算货币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解并不正确。需要指出的是,在人民币国际化讨论中,我们往往把结算和计价混为一谈。“外国进口商如果得不到人民币就无法用人民币支付中国的出口”,此言不假。但是,如果他们愿意,中国的出口是完全可以用人民币计价的。
在考虑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时,我们必须考虑中国海外资产与负债的结构问题。而币种结构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问题之一。美国海外资产与负债的币种结构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美国的国家利益。那么,在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中国是否应该仔细考虑一下,在当前特定形势下,中国海外资产与负债的币种结构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面对美元贬值的长期趋势,为避免中国净国际投资头寸和投资收入缩水,应该做的事情是:减少美元资产或将美元资产置换为人民币资产,减少人民币负债或将人民币负债置换为美元负债。不难看到,在双顺差和美元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已造成的福利损失的基础上,目前中国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些措施必将造成中国福利的进一步损失。
例如,中国出口的人民币结算必然导致中国美元资产(美元外汇储备)的增加。而中国对非居民发售人民币债券会导致中国人民币债务的增加。从资产置换的角度来看,中国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是努力减少美元资产、增加美元负债、增加人民币资产和减少人民币债务;而不是不分资产与债务,笼而统之地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问题也不是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而是作为计价货币的使用。
在市场机制未能理顺的情况下,资本项目下的监管不能放松,必须御各种形式的热钱于国门之外。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在明确目的、看清方向、细致规划的前提下,逐步推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