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不是李彦宏,不是黄光裕,更不是李锂……
9月7日,由胡润研究院制作的“2011年中国百富榜”中,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以700亿元人民币的财富成为“中国新首富”。
这不是一家之言。7月25日,在《理财周报》发布的2011年“3000中国家族财富榜”榜单中,三一重工梁稳根家族以598.51亿元身家位居中国首位。
实际上,早在今年5月10日,《新财富》发布的“2011年500富人榜”中,梁稳根即以500亿元身家问鼎首富。
或许,对于“中国首富”一词,梁稳根的内心充满纠结:首先,这样那样的“榜”并非完全准确;其次,人们又喜欢把“首富”与“首善”绑架在一起……
比如,2005年,本刊记者向“湖南首富”梁稳根核实他所拥有的资产时,他故意皱着眉头说:“有这么多(个人财富)吗?我自己都不清楚!”
对于财富,梁稳根多次宣称他的“主义”:“当一个人拥有数百万的时候,这也许是他的私有财产;当他拥有数千万的时候,这也许是集体的财产;当他拥有数亿元资产的时候,这只能算是国家的财产了。”
今年6月21日,在三一重工1亿欧元投资德国北威州科隆市的产业园开业典礼上,有国外记者提问:“梁先生作为中国的首富,你对你所代表的中国制造进入欧洲市场是否有信心?”
对这样一个一石二鸟、布下陷阱的提问,“梁先生”倒很坦然,没有就“中国首富”进行辩解,在简明阐述完中国制造存在的若干问题及近年取得的若干成绩后,他说,“我们三一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品质改变世界’,这个意思就是,希望以自身不断提升的产品品质,改变世界对‘中国制造’的认识,让世界分享中国创新的成果——当然,我们的产品也不会卖出‘白菜’的价格。”
常常妙语连珠的梁稳根,正试图以中国企业家领袖的另一种风范呈现于国际国内媒体面前——在与时代大开大阖的演进之际,“中国首富”所承载的责任,还理应包括致力成为“中国制造”国际化进程中的“样本”。
又或许,成为“中国首富”正是梁稳根不断实现人生理想的一部分。
创业失败,就去写书
今年55岁的梁稳根出生于湖南省娄底地区涟源市茅塘镇的一个小山村。娄底方言复杂,因此有“十里不同音”一说,梁稳根的普通话里就夹杂着典型的“茅塘镇口音”。
梁稳根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考入中南大学金属材料系的。1983年,他被分配到国营企业——兵器工业部洪源机械厂工作,两年后,一心想当“万元户”的梁稳根递交了辞职书。
没有了“干部”身份,甚至连城市户口也没有了。父亲怒不可遏,拿着扁担追着梁稳根要把他撵回洪源机械厂。在老人的眼里,儿子好歹混出了点“名堂”,怎么能说不干就不干了?
扁担没能把“犟驴” 撵回去。梁稳根后来回忆说,当时他做好了失败的准备,“如果经商失败了,我就去做两件事:一是写一本书——《此路不通》,以此来告诫像我们一样冲动的年轻人;二是到落后的山村去当先生,教书育人。”
在经历贩羊、营销白酒、生产玻璃纤维一系列失败后,梁稳根的“第一桶金”来源于特种焊接材料——这正是他的专业特长。1986年企业开业时,梁稳根将工厂命名为“三一”:“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作出一流贡献。”
5年之后的1991年,企业发展成为娄底最大的民营企业,年销售额过亿元。但这种发展速度和规模与“三个一流”的理想仍甚远。通过一系列调研与论证,梁稳根认为这是市场容量的问题。
“金刚石特种焊接材料市场,全国总容量也就10多个亿,即使把全国市场都垄断,发展空间仍不大。此外,涟源所在地域较为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资本受限、人才受困,无法孕育出世界级的企业。”
梁稳根确定了“双进”战略:进入中心城市——长沙;进入大行业——装备制造业。
就选择工程机械行业的原因,梁稳根认为,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进程,造就了上百个世界500强,仅工程机械制造业美国就占了3家。中国是一个人口和面积大国,现代化、工业化等进程都要依靠工程机械制造业支撑,这说明工程机械行业不仅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更有长久的发展机遇!
端正了战略方向的三一重工,销售收入和利润以50%以上的年增长率推进。
“每年股东大会都有人问我增长是否到了头,”在今年5月召开的股东大会上,梁稳根对本刊记者说,“我们的目标一如既往超越绝大多数股东预期。”
重塑“中国制造”
与“财富榜”历年“榜首”多出自地产、商业、IT产业相比,今年的“榜首”来自制造产业。
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国制造”,长期被认为是品质低下、价格低廉、劳动密集、科技含量不高的代名词。当三一重工世界最长臂架混凝土泵车、世界首创无泡沥青水泥砂浆车、亚洲最大吨位履带起重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自主创新产品陆续推出后,“到海外去赚钱”成为了三一重工的战略选择。
“没有国际化,三一重工最多就是个大一点的个体户而已。”梁稳根认为。
三一重工的国际化战略是在国家“十五”计划出台后的第二年开始的。2002年8月,三一重工第一家海外子公司在印度设立。随后,公司两台平地机分别从中国发往印度和摩洛哥。三一重工国际化战略序幕由此拉开。
关于“走出去”的方式,国内绝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跨国并购的模式,而三一重工选择了直接投资。
2010年2月,三一重工与巴西圣保罗州政府达成投资2亿美元协议,拟建工程机械生产与研发基地。预计建成后,5年内其年销售将达到5亿美元。此前,三一重工分别于2006年11月在印度投资6000万美元、2007年9月在美国投资6000万美元、2009年1月在德国投资1亿欧元,均是采用直接投资,设立研发与制造基地的方式。
为何三一重工对直投情有独钟?
“跨国并购鲜少有成功案例,主要归结于文化整合难度大、管理水平有差距。”梁稳根曾对本刊记者称,“多年来,三一重工‘练好了内功’,用三一的资本、品牌、服务、精益制造等诸多优势资源,去异国他乡整合别人的优秀资源,用国际化的资源提升三一的国??化!”
三一重工财报显示,公司在最近的3年时间,实现海外销售收入总额约15亿美元,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海外市场实现的销售收入仍然占到公司销售总额的12%以上。至目前,三一重工业务覆盖已达150个国家。
在三一重工的国际化进程中,特别是在智利圣何塞铜矿矿难、日本福岛核泄漏危机等救援上,三一重工不断提升的产品品质,让绝大多数外国人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中国制造”。
造富工厂
梁稳根不接受媒体专访已约10年时间。他并非极尽低调之人,工作、学习、思考之余,梁稳根更愿意在有限的时间内面对更多的媒体。
也许正因为如此,他说话时试图让语言变得幽默一些,生动一点。他喜欢打比喻,还喜欢“卖关子”,比如,在他需要别人记下一个数字或者他要强调某句话的时候,他会迅速把头转过去问,“向文波(博客)同志,这个数字我不记得啦,你还记得吗?”“易小刚总裁,那句话技术上的话是怎么讲的?”此时,被点名者就会马上回答问题,简单而准确。而梁稳根自己,似乎对战略方面的问题更感兴趣。梁稳根说,“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三一的战斗力体现在团队上。”
除了原班创业人马的“梁(稳根)、袁(金华)、毛(中吾)、唐(修国)”组合外,在三一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又陆续加入了王佐春、向文波、周福贵、易小刚、赵想章等5人。唐修国注重细节、柔和内敛,不论是在三一发家地涟源还是在后来长沙总部都扮演“内当家”的角色;有着大气魄、大思路的向文波与梁稳根年龄相仿,主抓营销与服务;长于技术的易小刚则分管创新,分列集团的二、三、四号人物。王佐春、毛中吾、袁金华则逐渐在上海、昆山、沈阳找到了新战场,从集团里分管一面的董事成长为能带兵打仗的将军。2007年从事财务与投资的赵想章,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为三一集团贡献了近20亿元利润,“坐上了直升机”被提拔为董事。
“至今,我始终坚持每天工作到晚上8点,我也要求我们的整个高管团队都这么做,目的是希望让三一始终保持创业伊始的执行力和创业激情!”梁稳根对《中国经济周刊》如是说。
在一定工作年限条件下,根据员工绩效考核情况,将公司或子公司一定数量的股票给予经营者,把公司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结合起来,这是梁稳根上世纪末就开始实施的股权激励机制。
在三一这个“造富工厂”,拥有百万、千万元资产的员工数以千计,9名董事会成员资产均超过亿元,多年来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除梁稳根外,还可看到唐修国、向文波、袁金华、毛中吾等人一起成为中国的“超级富豪”。值得提及的是,2008年3月,三一集团还因向已故高管李冰遗孀颁发了1710万元现金、11万股三一重工股票的奖励而获得了外界广泛认可。
在三一重工,《劳动合同法》颁布前公司就为每位员工购买了“五险一金”;公司员工的工资在全国具有“发言权”;公司从制度上为员工设计了通畅的职业发展通道;公司构建自身培训体系,使员工能力得到持续提升……记者注意到,从2007年开始,三一重工每一年的年度工作报告均会在“帮助员工成功”这一理念上着下浓墨重彩。
“要不断超越自我,要不断提升企业的标杆,要让每一位员工分享到公司发展的红利。”梁稳根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员工工资是家庭美满、公司国际化、社会和谐的基础。当员工过上了富足而有尊严的生活,在具备共同使命感的基础上,他们就可以更好地履行对家庭、企业和社会的义务与责任!”
当财富发展到一定阶段,即民企家族一代、两代甚至好几代人也用不完的时候,企业前进的动力来自何方?
梁稳根给出了他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