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三一造富史 股改第一民企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1-02-17
2011年9月7日、8日,三一集团创始人梁稳根先后登上胡润与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之顶,首次成为中国首富。在亿万富豪榜上,更有七位高管进入榜单。一时间,三一集团被称作“造富工厂”。

25年前,梁稳根与同伴用拼凑的6万块钱成立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25年后,曾经不起眼的小厂已发展为产值超500亿元、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基地,并造就了“中国首富”。

三一被看作行业的搅局者,更是行业的另类,在这里没有“不可能”。2008年初,三一就有了千亿级的发展战略,即到2012年,三一集团要实现1000亿元的收入,进入世界500强—这在当时看起来有点“天方夜谭”。2010年,三一销售收入已突破500亿元,一切似乎并非不可能。

三一没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没有国企的政策优先,更没有雄厚的资金。所以,有人说三一集团的成功是民营企业的奇迹。

选中“大牛股”

坐落在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星沙镇的三一重工(600031),厂区干净而整洁,新建的厂房宽敞明亮,甚至有瀑布作为室内风景。

上世纪80年代初,梁稳根、袁金华、毛中吾、唐修国四人辞职创业,并歃血为盟,“今生今世,肝胆相照,患难与共,誓为民族工业的振兴而奋斗”。他们用四处拼凑的6万元创办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不久,每年便有上亿元收入,数千万元的利润。这足以让出身农民家庭的创业者感到知足。

但梁稳根并不满足。他在琢磨,同时起步的湖南远大空调,产值已超过20亿元,为何自己却始终徘徊在1亿元?

为了找出原因,梁稳根与副总裁向文波开始了一年多的市场调研。最后得出结论,制约公司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所处行业狭小以及地域限制。为此,梁稳根制定了“双进”战略:进入中心城市—长沙;进入大行业—装备制造业。

事实上,当时,此举遭到了众多反对。一无技术,二无优势,如何进军机械行业。但梁稳根毅然选择。不得不说,三一的成功,与当初行业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

1993年,梁稳根将企业更名为“三一集团”,将涟源的材料基地改造为“三一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将总部搬到长沙。在经历了生产设备被退、大量欠款悬外等岌岌可危的困境之后,依靠自主创造的托泵,三一终于在工程机械产业站稳了脚,并实现了2亿元的产品收入。

2003年7月3日,三一集团旗下三一重工成功A股上市。发行总股本2.4亿股,共募集资金72亿元。上市后,市值超过远大空调,成为湖南第一民企。A股上市被看作三一集团的二次创业。2009年11月25日,集团旗下的三一国际正式登陆港交所。今年8月,三一重工的H股上市也正式获批。

谋求海外发展,则是三一的第三次创业。无论是去年的三一参与智利矿难救助,抑或是今年的援助日本冷却核反应堆,三一集团一次次地亮相国际舞台,提升了中国制造的世界形象。

目前,三一在海外分布有30个子公司,业务覆盖150个国家。并已在印度、美国相继投资建设工程机械研发基地,在德国的建设项目也已正式签约。而在国内,也拥有上海、北京、沈阳、昆山、长沙五大产业园区。

时势造就英雄。业内人士评价,三一的成功与宏观经济大环境不无关系。一方面,三一的创业周期与中国经济持续上升周期同步。另一方面,得益于三一选准了产业方向,在基础设施建设百废待兴时期,前瞻性地投资了工程机械行业。

三一在中国经济的大牛市启动初期入市,选中了一只大牛股,长期持有并不断加仓,于是他们赚到了。

股改第一民企

“低调”一直是董事长梁稳根的风格。但他的三一集团,似乎并不低调。

说到三一重工的“高调”,不得不提起股改。2005年,三一重工率先在大陆所有上市公司中提出了股改方案。对所有流通在外的股份,提出了“每十股送3.5股,再补偿8元人民币”的方案。此方案一出,三一顺利将国有股转换成流通股,创始团队也开始真正掌握了公司股权与经营权,让三一摆脱了国营民企的包袱。

三一重工的股改开启了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的新纪元。“股改+现金”的“三一模式”也为后来的股改企业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范本。而三一重工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股改第一民企”,被永久地载入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史册。向文波曾回忆,“股改过程,复杂性和艰巨性超出想象,但对股改取得的结果非常满意。”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