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暂时低迷之际,职业教育该如何放开视野,冷静应对,为学生就业“投保”,为经济建设“添力”值得深思。山西运城市面向市场办职业教育,走出一条与当地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人力资源开发相适应的发展新路。
在山西运城,职校毕业生“身怀绝技闯韩国”被传为佳话。地处农村的万荣县职业中学毕业生武国奇、尉敬红和程泽冲,因掌握过硬的电焊技术,距毕业还有两个月就被韩国一家造船企业提前选拔聘用,并签订了5年用工协议。待遇优厚,月工资在4000元以上,3个月有10天左右的探亲休假时间,并报销往返路费。像武国奇他们一样,运城每年有5万余名掌握一技之长的职校毕业生。
“就业一名学生,改变一个家庭,拉动一方经济”。山西省运城市是如何让初、高中毕业生走上“靠技术打拼天下”之路的,又是如何让普通职业学校学生人人“能就业”、个个“就好业”的,记者带着问题到运城一探究竟。
架好桥
办学模式与市场对接
“企业主体不合法不上岗,效益不景气不上岗,待遇不达标不上岗,管理不规范不上岗,岗位不合法不上岗,安全有隐患不上岗”,这是新绛县职业技术学校对用人单位提出的就业要求。
该校创建仅两年多时间就这般“牛”气,缘于他们成功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办学之初,设备短缺,师资滞后,生源基础不好,实训基地更是无从谈起。校长宁俊龙深感,要想培养出直接服务现代企业需要的高精专业人才,学校必须高起点谋划,走校企合作之路,既为企业培养优秀员工,也为学生提供优秀企业,实现“市场对接、专业设置、实训基地、人才输出”一步到位。
他们先后与广州、深圳、杭州、青岛等地30余家大中型电子、机械制造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出“教室与车间结合,教师与师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的思路,确定“1+0.5”的办学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到合作企业进行半年社会实践,然后返校学习一年,再到企业进行实习。实习期满按照双向选择的办法,学生与企业签订正式用工合同。仅2008年,到南方实习的五批学生,就拿回了600万元的工资款。这样,学生在校三年不仅不花家庭一分钱,还可以为家庭提供数千元的财力支持,实现“一年进职校脱贫,三年毕业后致富”的目标。两年多来,他们先后向企业输送700多名优秀员工,还被评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
运城地处山西的西南部,重教兴学在这里蔚然成风。在市区1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近百所职业培训类学校,每年都有一批学校“诞生”,也有一些学校“关门”,这种“土生土长、自生自灭”盲目无序的办学状态,以及人民群众供子女上学就业的强烈愿望和封闭落后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之间的矛盾,引起运城市委、市政府和教育部门领导的高度关注。他们先后组织职业学校负责人到全国各地参观学习,更新观念,创新思路,逐步形成了“围绕产业定方向,围绕市场选专业,围绕需求设课程,围绕企业抓实践,围绕素质保就业”的发展理念,构建了校企合作、厂校一体、联合办学的办学模式,使学生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零距离的对接。
“推行厂校一体,突出实践特色”是运城职业教育的又一大办学模式。运城市汽车工程学校为了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保障,设有3个教学区。主体区——文化教学区,配有电脑室、实训室、图书室、多媒体室,主要承担学生的文化课教育和理论课教学;二校区——修理厂,配有先进的检测、维修设备,主要解决学生的动手操作、故障的实际排除、检测设备的使用等问题;三校区——驾驶实践区,设有多媒体教室、无纸化考试室、驾驶模拟室和整车透明解剖室、国家级大型驾驶训练场等。他们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工作始终,独创“模块式一体化流程教学法”,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会分析应用的全能型汽车维修人才。
如果说厂校一体模式适合专业设置单一、经费充裕、师资力量雄厚、实训设施设备齐全的学校,那么联合办学模式就适合经费紧张、专业师资不足、实训基地缺乏、就业渠道不畅而生源充足、文化教学力量较强的一些农村职业学校。他们与大中城市职业学校联合办学,第一年本地学基础,第二年名校练技能,第三年带薪上岗位,推进“校际合作、城乡拉动、区域推进”,打破了地域壁垒,盘活了教育资源。正是这三种办学模式,为实现学生的就业梦想架起了成人成才的立交桥。
铺好路
加长职业素养的短板
木桶理论告诫人们,决定自己人生高度的,不是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
稷山县职业中学在调研反思中发现,职校学生就业的“短板”有两块:一块是职业素养,一块是职业技能。多年来,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学到一流技术,加盟一流企业,获得一流报酬,该校深入农村听取家长和学生的愿望,广泛了解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努力把成才的路铺到学生脚下。虽然学生基本都在沿海城市上岗了,但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因种种原因而返乡。学校逐人调查后发现,企业欢迎的是品质好、素质好、能吃苦、有专长的专业人才,而返乡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不高,大都存在着责任心不强、协作能力较低、组织纪律性差、缺乏敬业爱岗精神与吃苦耐劳品质等问题,难以在企业长期工作。
为此,学校调整办学思路,改革课程设置,把“忠诚守信,脚踏实地,精益求精,自强不息”作为育人目标,把职业素养作为主修课程,开设礼仪、普通话、写字、就业与创业教育、法律等课程,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做人处世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开展忠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挫折教育、安全教育等系列主题活动,并且强化技术过关考核,开展技能比武大赛,为学生就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过去,掌握一技之长,就能拥有一份工作。如今,现代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仅凭学校所学的知识,难以发展久远。运城市把职校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宽基础,高素养,有专长,发展后劲足”,要求职校毕业生具有宽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念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综合发展能力,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成为智能型、技能型、复合型的现代技术人才。这样,不仅选择职业的路宽,而且能可持续发展。
2009年3月12日,永济市教育局局长收到一封来自苏州市格瑞特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的感谢信,信中说:“在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永济市职业中专为公司输送了一批毕业生,各方普遍反映学生品学优、技能强、素质高,遵纪守法,有责任心,是企业的最佳人选。”
永济市职业中专把培养“发展后劲足、受企业欢迎”的学生的着力点放在内部管理上。从2002年开始推行专业部承包管理机制,大大激发了办学活力。专???部主任由学校提名,由专业部教师投票产生与罢免。主任负责招聘、调整、解聘本专业的教师,配合学校搞好招生工作;根据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有计划地安排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习,严把学生素质关;负责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和发展领域,协助学校搞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学校根据招生人数给专业部下拨经费,10人以下发放学生学费的10%,10至20人发放20%,20至30人发放30%,30至40人发放40%,40人以上发放50%。经费主要用于办公、发放奖金、福利补助等,由专业部主任支配。
改革之后,学生的就业状况与学校每个人息息相关,“以素质求发展,向服务要就业”的意识深入人心,人人成了学校发展的主人。在校生由原来的几百人增加到2000多人,年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数百名,在建筑、旅游、烹饪等人才市场占有相当大的份额,成为当地有名的职业学校。
如今,强化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让学生享有更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和更优质的职业教育服务,为学生成功就业铺就一条宽阔而坚实的阳光大道,成为运城职业教育界的共同愿望和自觉行动。
练好手
师生同工同酬去顶岗
2009年4月13日,芮城第一职业学校热闹非凡,几辆大客车停在教学楼前,广场上挤满了男男女女,这是欢送学生赴广东省东莞东运镁业有限公司实习的一个场景。和别的学校不同的是,人群中多了一些与学生一道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
顶岗实习是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形成相应的职业道德观念,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成长阶段。学校为了给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职校生有效的指导,选派优秀教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在实习、就业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给予指导。指导教师不但要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工、同酬,还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全面关心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熟悉就业环境,及时了解当地民风民俗,保障学生实习、生活安全;帮助实习学生科学理财;利用外出的便利条件,为今后学生实习就业联系至少两个以上的实习就业单位,最大限度地扩大实习就业网络;做好实习记录,总结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至少每月向学校全面汇报一次市场信息、用工要求、学生实习情况等,随时反映突发问题,以便使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工作期满后,担负起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工作。
校长张爱国介绍说:“实行师生共同顶岗实习制度,一方面是将学生扶上马、送一程,更好地度过适应期,实现角色快速转换;另一方面又可以借此培养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近年来,他们认真抓好顶岗实习这一关键环节,使几千名学生顺利地走上了工作岗位,毕业生遍布北京、大连、青岛、西安、福州等20多个大中城市。
新绛职业技术学校的顶岗实习、跟踪服务与芮城第一职业学院不同,他们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社会实践管理,选派优秀教师带队,全程保姆式管理,实行主动服务,保证每周至少上5个课时,把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的吃、住、行作为教育内容,作为返校后的实践学分记入实践档案。企业给学生提供场地,不定期选派相关人员给学生作报告,开讲座、讲专业知识、辅导实训。第二阶段是学生实习管理,学校实行全程跟踪,开放管理,适时服务,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上有困难时,带队教师才予以适当的帮助,使学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得以稳定、待遇得以落实、安全得以保证。目前,该校200多名顶岗实习学生,已做好知识准备、整装待发。
为了使学生真正实现从学生到工人的角色转换、成功就业,运城市教育部门引导职业学校在顶岗实习上注重四个方面:一是选择与优秀企业合作;二是推行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双导师”制度;三是强化“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的育人模式;四是顶岗实习与用人单位有效对接,大大提升学生的就业率。
就好业
学生有业、乐业、创业、兴业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处于暂时低迷期,大学生、农民工遭遇了“就业寒流”,而这里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却能从容就业,学生没毕业,企业就“一抢而空”。
运城市信息工程学校就业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学生就业时间普遍提前。以往‘五一’长假之后,学生才陆续上岗,而今年提前到春节之后。3月份以来,我们一直都在忙碌着,一批一批地把学生送到订单企业。”
上海一家企业负责人高兴地告诉前去看望就业学生的运城市教育局局长李晋杰:“你们的职业教育确实搞得好,送来的学生忠诚企业、敬业爱岗、吃苦耐劳而且技术过硬,我们非常欢迎。以后,其他地方的用人协议全部停止,只和你们合作。”
运城市信息工程学校是该市职业教育杀出的一匹“黑马”,近五年培养了3540名专业技术人才。仅计算机应用专业就为上海达丰公司输送了1800多名学生,该校还被教育部、财政部评为国家级实训基地。目前,他们正在按照用人订单,源源不断地给企业送去优秀毕业生。
近年来,运城市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立足人才市场,开拓办学思路,积极创建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输出一条龙的办学机制,与全国百余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在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人才需求联系处,让大批高素质、新型化的专业技术人才投身现代化建设的洪流。运城市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不仅让学生有业、乐业,还能让他们独自创业。
盐湖区第一职业中专毕业生朱建峰,勤奋好学,由初级家电维修工滚动发展为高级工,由空调特约维修商发展为澳柯玛空调运城市总代理,年收入50万元,成为职校毕业生中的一颗新星。
河津市贵仁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永岗,职业学校毕业后,自己创业,致力于农副产品的开发和研究。现在名下拥有注册商标十余个,还有两项发明专利正在申请中。
运城汽车工程学校、运城博艺制版学校、运城天龙服装学校、运城旅游学校等一批职业学校,面向经济发展,立足市场需求,着力培养优秀中等技术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汽车和运输、装备制造、制版、旅游等支柱产业的发展。
运城职业教育在为当地经济不断提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人才的同时,学生的“就好业”,也越来越显示出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