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自从作为一个物种诞生于地球上,其数十万年的社会经历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石器时代、农牧业和手工业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人与动物生存方式的最大区别,就是人能够主动地制造工具和生产产品,以延续和增强自身肢体的能力,提高生存的质量。工具性能的改进与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都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的渐进式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人类对知识的追求和积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知识积累是人类社会一切发展与进步的基础。
在石器时代,当时人类尚且处于原始蒙昧状态,可以利用的工具只有极其简陋的石器、木器和骨器,人类仅仅能够维持最低的生存状态,无论在能力上还是在思想意识上,都谈不上主动进行知识探索。那时的知识积累,基本上是生存经验与技能的传承,由于缺少知识的载体——文字,所以只能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或结绳刻木的方式进行记载,知识积累相当贫瘠。处于这种状态下,不但谈不上主动进行发明创造,甚至对生产工具进行细微的改造,也要经历数万年甚至十几万年的实践摸索。从以打制方式制造旧石器,到以磨制方式制造新石器,其中的过渡时间竟然长达数十万年。在石器时代,人类基本上是依靠体能生存,工具和经验、技能只是辅助,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农牧业和手工业时代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史一同出现的,此时青铜器和铁器已经代替了粗糙的石器,社会分工初步形成,人类已经以种植、养殖和制造业,取代了原始社会的狩猎和采集。在这一时期,由于出现了文字,使知识的记载和传播有了固定的载体,人类知识积累比石器时代取得了长足的增长。同时,随着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与壮大,人类的生产技能与生产效率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工具(包括农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人类已经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有意识地主动改进工具,以提高生产能力和生活质量。在这一时代初期发明的一些基本工具,一直到现代社会仍然在广泛使用,如锹、锄、斧、锯等。
然而,这一时代动力的来源基本上是人力和畜力,以及少量的水力和风力。由于动力设施能力有限,严重限制了交通工具与信息交流的发展,导致知识传播速度十分缓慢,最终造成教育手段的落后与学习效率的低下。一个人想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或技能,往往需要用一生的时间进行专业积累。比如学习一门手工技术,基本上要从少年甚至童年时代开始拜师学艺,经过漫长的学徒期,大致要到中年才能成为一名熟练的工匠。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一个人知识面相对狭窄,技能和经验只能局限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一旦外界环境发生变迁,无法继续从事以往的职业时,平生的知识积累会顷刻化为乌有,难以迁移到其他领域。
工业经济时代是伴随着西方近代工业革命开始的,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机器大生产取代了传统的作坊式手工操作,机械能逐渐战胜了人类的体能。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出现,尤其是电报、电话等远程信息工具的发明,使知识传播速度出现了狂飙突进般的飞跃,无论是接受教育的人数,还是受教育者所接受的知识数量,都在以平方或立方的级数增长。为了追求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加节省体能的劳动方式,许多精密机械设备被发明出来,对劳动者的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缺少知识含量的纯体力劳动逐渐“失宠”。
工业经济时代的发明创造,呈现出与前一时代迥然不同的特征——在农牧业和手工业时代,新工具设备或新产品的发明者,基本上是一线生产劳动人员,他们的发明是建立在长期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对知识感性认识比较浓重,其发明属于经验的积累。而工业经济时代的发明创造,却基本上是由职业发明家或工程技术人员完成的,他们对知识的认识更偏重于理性,其发明属于对普遍原理和基础知识的重新组合。相比之下,工业经济时代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机械化大生产中,而且更多地体现于知识传播与扩展速度的激增,以及知识的通用性和迁移性获得了极大的增强,为日后知识经济时代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知识经济”作为一个崭新的事物,虽然仅仅出现二三十年,却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可遏止的势头,席卷了全球每一个领域,使人们的生产劳动和学习生活都发生了质的改变。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在硅谷新近涌现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几乎在短短数年之间就取代了具有百年历史的石油、钢铁、汽车等行业的跨国集团,成为工业领域的领潮者。人才竞争逐渐成为商界竞争的主流,全世界各大企业无一不是“得人才者得天下”。“福布斯富豪榜”上新近入选的人物,无一不是以高新技术起家致富。这时,人们终于惊奇地发现,智能已经彻底取代了体能,成为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为了使自己不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每个人都亟需随时吸取新的知识和信息。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旧知识的失效率和新知识的产生率同步激增,知识的“半衰期”已经缩短到仅有五年,人们只有不间断地“充电”,才能保证自己不落后于时代,继续教育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已经成为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趋向的关键环节。
根据西方社会学家的统计,农业经济时代一个人只要在7——14岁年龄段接受教育,其知识积累就足以应付日后一生的工作和生活;工业经济时代,学习的年龄段扩展到5——22岁。也就是说,从小学到大学的典型学校教育模式,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单纯依靠学校教育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获得继续教育的需求。
同时,随着当代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工作时间进一步缩短,而人类的自然寿命随着医学的发展在逐渐延长,所以为人类个人能够接受继续教育提供了比较充裕的时间资源。
如果说由于工作时间缩短、自然寿命延长为个人提供了接受继续教育的充分条件,那么当代社会对知识能力要求的提高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则成为促使每个人必须接受继续教育的必要条件。
知识能力不足的危机,首先产生于职场。人们无论是从事何种职业,其动机无外乎两条——一是为了保障生存,二是实现自我价值。正所谓“动机产生需求”,无论是试图通过工作体验成就感,还是为了使自己不因知识老化、能力减弱而被职场淘汰,导致失去生存的经济基础,就都必须在实践的过程中时刻接受新信息、新理论,以提升自己的知识素质和职业竞争力。
另外,当代社会日益增强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也使一个人难以固守某一职业“从一而终”,当职业环境发生了变化的时候,就必须要在短时间内补充大量新知识,将自己原有的能力素质迁移到新的领域。特别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许多职业逐渐消失,通过再教育进行能力迁移更是必不可少。如我国在短短十年之内,就在全国以电子锌版印刷取代了传统铅字印刷,“排字工”作为一个职业彻底被淘汰。当原先积累的素质和能力??“归零”的时候,如果一个人知识面过于狭窄,或局限于某一领域难以迁移,就很难在当代社会的职场中生存。
即使排除保障职场生存和升迁等功利动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仍然需要接受再教育,以提高日常生活的水平和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先一些只有某些人掌握的职业技术,已经渐渐成为在全民普及的生活技能,如汽车驾驶、计算机操作、外语等。如果不掌握这些新技能,在与社会和他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就会感到障碍重重,直接影响到出行、采购、就医、娱乐等日常生活项目的正常进行。
所以,进入二十世纪下半叶之后,人们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学习型社会”这个词汇终于在六十年代的西方国家出现了,并且迅速被世界各地所接受。在学习型社会中,人的一生难以截然区分接受教育阶段和工作阶段,因为学习已经成为随时随地的事情,融会贯穿于工作和生活的各个层面。人们终于意识到,传统的学校和学校教育,仅仅是社会整体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一种教育模式,而不是全部内涵。获得文凭和学历也不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为了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或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人们在接受再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乐于选择一些比较实用的非学历教育。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人们能够自主地选择教育类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所以无论是学习的形式还是内容,都表现得更积极、更客观、更灵活、更自由。
在全民求学的社会潮流的驱动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5年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倡导在全球建立生涯教育体系,并将人们对生涯教育的需求,总结为以下十一条动机和原因——
1、寿命的延长
2、新知识的获得
3、职业的转换
4、以前学习失败后的再学习
5、工作后教育的延续
6、停止工作后再工作的需要
7、专业成长
8、社会地位的提升
9、职业、工作成长过程中的升迁
10、教育机会均等的需求
11、休闲及维护个人尊严的需要
“终身教育”被称为教育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尤其是在当今跨世纪的年代,更成为世人公认的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法则。通过对社会生产力主导要素四个变迁阶段的对比,以及对生涯教育需求的十一条动机和原因的分析,我们能够发现生涯教育理念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只有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才能够真正感受到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与现实性,从而接受生涯教育的理念,并积极地运用于实践;而一个人人乐于接受生涯教育的学习型社会,又为知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可见,“知识经济”与“终身教育”两者之间呈现出“同生共长”的正比关系,一方的繁荣壮大,就会为另一方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作品为生涯教育原创,未经本公司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与生涯教育www.lifedu.net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