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大学生主动“回炉”上技校,引起....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1-03-02

“我对现状不满意,希望能掌握一门技术,将来就业面会更宽一些。”山东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07届本科毕业生关方,如今成为青岛高级技工学校“首届大学生技师班”电气专业学生。

青岛高级技工学校近日开设了“大学生技师班”,首批学员41名。他们大都有着关方那样的想法:希望通过掌握一门技术,以便更好地就业。“大学生技师班”分设电气自动化与控制和物流管理两个专业。这些学生分别来自山东、山西、陕西、安徽、辽宁、河南6个省份,其中青岛籍学生14人。从学历来看,有7人是大学本科生,其他是大专生。其中应届毕业生18人。

“大学生技师班”从一诞生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很多人好奇地问:“为什么呢?”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这个“大学生技师班”。

学员关方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会干部,又是学生党员,但在考取在编教师岗位的竞争中失利。“当时竞争异常惨烈,我参加的考试录取比例为1∶180。”毕业后,他只好到青岛市一所民办职业技术学校担任体育教师。

每月1500元的工资,而且这样的工资标准在未来的5~10年也不会变化。当看到自己带出的学生刚一毕业工资就超过他时,关方感到有些不平衡。

今年3月,他听说青岛高级技工学校开设“大学生技师班”的消息后,立即辞职报了名。

张浩亮也是辞职来学习的。他是山西农业大学食品工程专业2007届本科毕业生,现为“大学生技师班”物流管理专业学生。

相比其他人而言,张浩亮的工作经历可谓十分丰富。2006年,他在郑州三泉食品有限公司毕业实习,担任车间主任一职。但半年后,他感觉到工作与自己的兴趣不符,既没有实践,也没有创造性,于是他离职到一家汽贸公司做起汽车销售来。

大学毕业时,在家人的帮助下,他在老家当了一名巡警。去年3月,张浩亮又考取了陕西省咸阳市林业局公务员。乡镇服务站略显清闲的工作,对于这个充满活力、激情的年轻人来说却备感不适。于是,在今年春节期间看到有关“大学生技师班”的报道后,他就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辞职报名上了“大学生技师班”。

张浩亮说,自己的性格好动,对新鲜事物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心,适应性较强,而这里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强,正好符合了他的个人兴趣。

“回炉技校是在目前大学生多、技师少的情况下的一种趋势,自己年轻、心态好,愿意从头起步。”他还风趣地说,“很多人没有来,是因为面子拉不下来,是他们所谓的自尊心在作怪。”

学员曹金殿是海军工程学院青岛分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如今在“大学生技师班”物流管理专业学习。

老家河南许昌的曹金殿说,毕业时他有了危机感,其所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理想就业去向一是考取公务员,二是读研深造。但遗憾的是,曹金殿继以5分之差无缘公务员面试后,又以3分之差与读研深造失之交臂。对于选择技校的理由,曹金殿说:“我觉得学习物流管理专业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也为就业增加了筹码。”

学员庞 与崔传雄都是专科毕业生,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原来单位不景气,只好选择再次回校深造。

2007年,庞(吉+吉)从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毕业,他在沈阳找到了一份工作,但由于沈阳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技术型人才相对过剩,同质化的竞争导致工资待遇大不如前。

工作一年后,庞(吉+吉)到山东烟台的一家韩资企业工作,但今年该企业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濒临破产。他这时突然想起原单位老板的一句话:“现在怎么找不到既会机械又懂电气的人呢?”

有心的庞 决定回到技校再学一门电气手艺。但他的家人大都极力反对,认为从专科到技校是倒退,没出息,只有在外工作多年的父亲支持他的想法。庞(吉+吉)说:“学好电气化,加上我原来的焊接技术,就业信心能增加一大步。”

大专学历的崔传雄是青岛科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08届毕业生。去年毕业时,崔传雄在青岛一家高尔夫球会做会籍工作,工作十分辛苦,工资受业绩影响很不稳定。受经济危机影响,原来的会员纷纷退会,企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使原本就不稳定的工资收入持续走低。为生活犯愁的他想到课本上的一句话:“最适应社会需要的商品才是好的商品。”

“国家需要高技能人才,于是我决定辞工来技校学习。”崔传雄说,虽然刚开学不久,但他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对于这批“回炉”技校的大学生,物流管理班班主任张晓静的感觉是:他们比以往高中起点的学生理解力更强,更易沟通,心智也更成熟,教师本人在其中也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乐趣。

而物流管理专业任课教师、高级物流师何晓林认为,这些学生经历丰富,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学习主动性强、目标明确,再加上他们文化素质较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将来一定会有很好的出路。

“我们原计划招200人,但现在只招到了41名大学生。”青岛高级技工学校负责招生的副校长吴大立说,主要还是大学生的观念很难接受再到技校学习,怕人笑话。

青岛高级技工学校是青岛市政府主办的“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和“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金融危机也影响到职业学校的招生、就业。从2008年下半年至今,入校招聘的企业同比减少了50%,而出口的不畅也将直接影响到进口的减少。

但是,学校意识到,经过金融危机洗礼的企业必将加快自身调整,必然对高素质技能人才有更大的需求,这将为技能人才培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据测算,2009年山东各行业对高中级技能人才的需求总量为114万余人,2010年为131万余人;而在高中级技能人才的供给上,2009年高职和中职学校毕业生只有62万余人,2010年只有65万余人,每年都有五六十万人的缺口。

吴大立说:“大学生急于找工作,企业急于找高素质技师,面对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和人才培养、使用脱节的现象,学校组织专门班子进企业、进学校、进市场,深入了解各方面的要求和意愿,经充分的调研论证,去年年底推出专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大学生技师班’。”

他说:“‘大学生技师班’不仅符合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能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份公办学校的社会责任感。”

按照最初的设想,这项培训计划共分为PLC程序开发与应用、电气自动化、数字化制造技术和物流管理4个专业,共计划招生200人。然而,到正式开课,只有40名学生,加上后来报名的1名学生,目前总共招到41人,在这种情况下,原计划的4个专业也只剩下电气自动化和物流管理两个专业。

吴大立副校长为招生跑了山东省内5所大学,其中的感受颇多。

一所大学的学院院长说:“你们技校来招大学生是对大学的讽刺。”吴大立说:“我??大学生是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批判。”

“大学工科学生,学机械的没摸过数控机床。”吴大立说:“大学学的是黑板上的理论,黑板上开车床。”

“企业需要高素质有文化有技能的人。我们培养的学生有技能,大学培养的学生有文化,但在实际需求中存在空当。”吴大立说,“知识加技能,就业路畅通。”

尽管现实中,1个技校生有200个岗位挑选,而200名大学生可能在竞争1个岗位。但在大学招技校生,吴大立遇到的是同学们的不屑。

一所大学为吴校长组织了100多名大学生的说明会。但学校领导以各种理由不出面,只是委派院里团委书记出面组织。吴大立的同事讲了十几分钟,大学生们就纷纷离席,最后只剩下3个学生在听。

大学生们说:“原来是来招生的,不是来招聘老师的呀。”“上技校,我这4年书不是白读了。”吴大立听得出这是大学生的不屑。

在青岛的一所大学,面对两个班的同学,效果开始也不理想。吴大立副校长站起来向同学们提了几个问题:“不想留在青岛的同学请举手?”结果有1个同学举手。“已经找到工作的请举手?”结果没有。“认为找工作不困难的请举手?”依然没有。

吴大立接着说:“我这儿就是一个跳板,你找不到工作,到我们技校学习一年,再实习一年,之后学校把你送进企业,你不仅有工作还可以留在青岛了。”

吴大立讲完这番话,坐下和同学们互相注视了约5分钟。最后他说:“同学们再想想,也许观念上很难接受,但我告诉你们这是一个很现实的路子。”

大学生就业为什么难?我看一方面是大学培养模式有问题,一方面是择业观念有问题。”吴大立说,首届大学生技师班中,往届生占了绝大比例。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放下了架子。
“深哥,当时你退学我们都拦着你,现在发现,你的选择是对的。”今年“五一”假期,刚参加工作的吴深回大学探望以前的同学。舍友的话,让他百感交集。

如果,当年他按部就班地在大学修完所有课程,也许现在他也跟很多大四学生一样,在毕业的关口为工作奔波焦虑;如果,当初他没有选择1年制技校去学习车体铆工,也许进入大型国企,拿着丰厚薪酬对他来说是件遥远的事。农家出身的年轻人吴深,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深深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庆幸。

2004年夏天,吴深收到了河北工业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专业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从唐山滦南县城一个农村家庭走出来的他对未来满是憧憬:“妈,以后我还要考研、读博!”村里人也觉得他有出息:“搞电脑的,以后肯定能赚大钱!”

然而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吴深,此时连电脑开关机都不会,“QQ没听说过,那些C语言专业知识完全像是天书”。尽管全身心投入学习,可由于基础太差,第一学期期末他的英语(论坛)还是“挂了”。别人轻松能做好的事,自己却往往事倍功半,那段日子“真是夜不能寐,食不知味”!因为学习上遇到困难,他休学了1年。

“听说一些学计算机的师兄都到数码城搞销售了。”2007年,吴深逐渐感到毕业临近要面临的就业压力,想到“村里人都在看着我”,苦闷而自卑的他忽然萌生了退学的打算。舍友被他的想法“吓了一跳”,骂他“真是傻得没心眼了”,他的好朋友也“咬牙切齿”地极力劝阻,拉着不让他退学。

虽然拿不定主意,可是吴深感到计算机专业实在不适合自己,以他现在的条件转专业也不太可能。暑假回家后,他把退学的想法告诉了家里人。父亲一时没了主意,母亲也悄悄哭了好几回,连最疼他的奶奶也哭着骂他:“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啊!”那段时间吴深压力很大,“天天睡不着觉”,对自己的想法也产生了怀疑。

关键时刻,吴深上过大学的姑姑的一通电话,让他吃了颗定心丸。电话中,姑姑说:“你长大了,可以自己做决定了。村里人的看法你根本不用想,以后的路还长,自己的路你自己走吧!”姑姑还告诉他,要是上技校的话,学校以后会帮忙推荐工作的。

9月,正是开学的季节,吴深害怕村里人多问,也不敢在家里久待。在姑姑的建议下,他来到唐山机车车辆厂高级技工学校,并根据自己喜欢图形设计的爱好,选择了铆工专业。两个星期后,吴深和父亲一起到原来的大学办理了退学手续。给他办手续的一名老师说:“吴深啊,哪怕你办个休学,自己在各方面有个调整、认识清楚后,后悔还来得及。办了退学就无法挽回啦!”但此时的他已打定主意:“上技校,学点自己喜欢的,以后可以找个适合自己的工作。”

看着以前的同学在大学里过得很轻松,自己却做着铆工这样的体力活儿,尤其是看到和自己一起学技术的同学比自己小四五岁,他偶尔也胡思乱想。在技校里,同学不是睡觉、打牌,就是在网吧玩游戏,有任务时才干活,一点儿主动学习的氛围也没有。宿舍同学还经常问他:“深哥,你咋大学不上,跑到这儿来呢?”他只有苦笑一下。

和同学们的消极懒散不同,技校的老师让吴深感受到了以往学校从来没有的师徒关系,“老师们都是手把手地教技能”,对学生的疑问也都热心解答。他认为,大学教育具有多方面、普遍性的特点,而技校更强调操作性、做工实践和动手能力。“技校培养的是一线人员,要是能像大学那样生源好,再突出素养教育,也能和大学教育一样更受到重视。”

那时,吴深还想学做钢结构生意,“像着了迷一样想当彩钢加工厂的老板,哪怕收入很少”。他还逃学去工厂老板家“讨学”,学习经验,了解了钢结构的生产知识。“感觉自己像重新回到水里的鱼一样。”从大学来到技校的吴深又充满了活力。

在技校学习了一年,因为表现优秀,吴深被推荐到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400多人参加笔试,最后通过第二轮面试的就剩下31人了”。吴深体验到了竞争的残酷。幸运的是,2007年12月,他成了这家公司被录用的技工之一,负责CRH3车体生产的铝合金厂,做总组成工作。现在他的目标是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成为有一线技能的好手艺人和精通理论的博学人。

吴深说,经历了高等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以及现在为适合本行业深入发展而继续进修的函授教育,现在的自己“成熟了许多”,更能够理解别人的心理了。“现在从来不会多说,主要是做活儿,和朋友吃饭也就说说家常,只想虚心向老师傅们多学习。”

“我并不认为自己走了很多弯路。”吴深说,他珍惜人生的每一段经历。虽然念了3年大学没拿到学位证就退出来了,但是他很清楚,大学头两年对人生理念和兴趣培养、知识吸收都非常有利,对一个人会产生很深远的影响。“没有这段经历,自己就只能一辈子做个普通技工了。“和很多人比,我只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放胆去做了。”
眼下,大学生的就业已经是全国上下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然而,记者在浙江调查发现,在大学毕业生遭遇就业寒流,感慨找工作难时,浙江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却悄然走俏,成为就业市场的宠儿,对此形成了一热一冷的强烈反差。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从2002年以来,学生初次就业率都在95??以上,专业对口率高达80%以上。“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还没毕业,就被区内企业预聘,平均每个学生都有3个以上岗位可供挑选。”宁波市教育局局长黄士力说,不仅仅是高职院校,宁波的中职毕业生当年一次性就业率已连续多年都在95%以上,2008年达到了98.4%。

据悉,宁海县职高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其中职教中心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在该县,几年来高分就读职高的现象非常普遍,部分职高毕业生还创办企业,当起老板,在县职教中心95届4班58名学生中就有34人创办了企业,成为令人瞩目的“95·4”现象。

同样。在嘉兴,嘉兴中职毕业生近几年一次性就业率也在96%以上。浙江科技工程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虽然一再扩招,但还是“供不应求”。去年该校计划招300名学生,结果一天就报满,而学生毕业转正后,每月收入接近3000元。

近几年,平湖市职业中专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校长贺陆军说,他并不担心毕业学生的就业,“毕业学生不仅能找到工作,还能挑个好人家”。

在金融危机、就业困扰高校的背景下,浙江职业院校就业率上展示的骄人成绩,可谓令人欣喜。浙江省教育厅相关人士分析,职校生高就业率固然依托的是浙江经济发达,用工需求量大,更关键的是职业院校紧盯当地产业调整的步伐,实施准确定位的教育教学。“许多高职中职院校由于身段摆得恰当,注重市场需求,做到随‘需’应变,着力培养技术型人才,填补了蓝领、高级蓝领的缺口。”

记者注意到,浙江许多职业院校主动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接轨,寻求最佳结合点,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平湖是我国服装出口的第一大市,服装也是该市的传统性支柱产业。早在1990年,平湖职业中专就开始设置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近20年来,在教学装备的配置、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结构的优化等方面,学校一直把该专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近年来,光机电为平湖迅猛崛起的新兴行业,平湖职业中专、市技工学校就迅速调整专业发展,把机电一体化作为重点专业,5年投入1500万元用于添置数控、电气控制等专业设备。2000年,当大量日资企业落户平湖时,市职业中专就与日本上下町教育委员会合作开设实用日语专业;当化工产业在杭州湾北刚刚兴起,又新设化工工艺专业;物流兴起,就开设物流专业。前年,在了解到服务行业最需要的是既有服装行业背景,又会英语懂外贸的复合型人才,便在下半年增设服装方向的国际贸易英语专业。

机电工程类专业如今已是浙江科技工程学校的强项,这几年,该校投入1200多万元重点建设该校机械加工实训基地,不仅拥有普通车床、数控车床、数控铣床,还有70多万元一台的加工中心、车削中心,解决了实训设备不足而难以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难题。学校负责人说,现在,嘉兴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也都到这里上实训课。

目前,浙江许多职业学校已形成了前厂后校、产业集群合作、骨干专业+产教企业、骨干专业+实训基地、技能鉴定+走班教学等人才培养模式,并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课程开发;通过校企合作,或根据不同企业的人才需求“量身订制”,或实行整批的“订单培养”,使校企无缝对接。“如此一来,学校从专业设置到课程安排都紧追市场,毕业生从入学到毕业始终紧贴企业,到就业时自然有市场。”嘉兴教育局局长冯嘉俊说。

平湖市副市长顾玉峰认为,校企合作实际上也使职业教育的办学者与用人者携起手来,让企业与学校从分离走向合作。

“其实,职校订单式培养不仅仅是学生人还没毕业,就有饭碗等着这么简单。”一位职校校长说,职校学生的身段都放得比较低,能吃苦,再加上学校都是应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学生边学边实习,用工单位马上能派上用场。

一位企业老总也认为,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学校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实用型人才,让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员工招聘渠道;企业也能从实际出发支持学校的教育,使学生比较早地接触到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和企业文化。

事实上,与传统的课程设置不从岗位需求出发、常以知识为参照点来设置课程不同,在不少职业学校,都在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选取工作任务,依据工作任务的教育价值、相关性以及课时分配的均匀原则,合并工作分析,并把分析的结果转化为课程设置,形成项目课程。

一些学校,还把传统的静态职业指导转向动态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当地政府部门合办人才市场,学生一入学就要到人才市场了解情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到中小企业参观,了解企业需求;学校再根据市场需求和人才发展需求进行课程开发。

有关人士认为,目前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障碍在于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脱节”,许多高校并没有真正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一体化,形成我国高等教育的先天不足,在高等教育与劳动就业间引发一系列的办学、教学问题。

而职业学校根据地方产业升级、生产技术更新,对课程内容、结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不断改革,随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形成了反差,“这,恰恰也给了职业院校施展拳脚的舞台”。

也正是这种反差,在就业压力下,在浙江一些大学生已经开始放低姿态到跑到职校去充电。来自宁波奉化职教中心、技工学校等4所职校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奉化到职校继续学习的大学生已超过1000名。这一群体性的“回炉”现象,引起众多人士的关注,并在各地蔓延。

金融危机背景下,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主动上技校“回炉再造”的现象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应该说比起一些动辄怨天尤人的大学毕业生,这是一种更加务实的态度,大学生能主动改变以适应社会需要,并认识到技能型人才的价值,是一种积极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技师班”的开设正是对社会上传统的“官本位”观念的冲击,对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的重构,也是对人的价值衡量标准的重新思考。

也有人认为技校招大学生是对大学的讽刺,是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批判。他们认为,大学生上技校“回炉再造”现象折射出一些高校教学不合理,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脱节,专业知识陈旧,教学结构不能顺应市场变化的需求,最终导致了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难以找到理想工作。

然而,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大学生读技校是受市场力量的驱使,这是必然的趋势和选择。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必然要求就业形式的多元化、人才能力的多元化,而不是千人同面。大学生进技校学习后不仅拥有了一定的文化素质,还学会了某项专业技能,增加了他们就业的砝码,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实现顺利就业。从这个层面来说,对于大学生“回炉”现象,我们应该叫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