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有这么一所学校,地处欠发达地区,远离大城市,名气自然也大不了——既非211工程大学,更非985名校。但是,他们却变弱势为强势,化劣势为优势,紧紧扣住师范教育的特色,为农村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中小学教师。他们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将学生的出路定位在“基层”、“农村”,为农村培养大学生村官;另一方面,针对农村青壮年村官缺少文化背景,开办村官培训班,将村官培养成大学生。这,便是盐城师范学院。该校这种准确定位的办学理念,既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又促进了学校自身的科学发展。
把大学生培养成村官
当各地都在讨论如何使大学生村官真正“下得去、留得住”时,从盐城师范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村官们正在实践如何扎根农村“干得好”,刘明就是其中之一。
到江苏省泗阳县众兴镇胡集村任职后,刘明深入村组,走家串户,成为群众贴心的“小棉袄”。胡集村党支部书记说:“刘明工作很踏实,而且很得法,一看就是受过专业训练的。”采访中刘明也告诉记者,“我的四年大学生活,都是在为现在的基层工作打基础,现在还有学校作为强大的后盾,让我认定自己的路。”
2008年,刘明精心设计的《绿领庄园有机农业项目》在宿迁市问鼎创业金点子电视大赛中一举夺冠。为了加快该项目的实施,刘明联合镇里的10名大学生村官共同创办绿领庄园,并得到了盐城师范学院专门配给的农业指导老师的帮助。目前,已完成公司和“绿领”农产品商标的注册,流转土地150亩,6月份将全部建成投入运营。届时将直接吸收60名贫困户就业,并让社员免费使用“绿领”品牌,带领更多的贫困户致富。
“3年以后怎么办?”“我会在3后面加个零,把我的青春、我的生命奉献给农村,因为我深爱着这片热土,是她养育了我、成就了我。”这是刘明在今年1月25日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接见时说的话,也是“盐师”牌大学生村官的缩影。该学院党委书记成长春如此形容“盐师”牌大学生村官的成长经历:“在学校的时候就扎根基层,工作后移植到农村肥沃的土壤中,成长过程中再悉心呵护,这些好苗子自然就深扎根、旺生长。”
把村官培养成大学生
如果说大学生村官是“外援”,那么把村官培养成大学生,就是为了让村官练好“内功”。盐城师范学院发挥自身优势,提出“把村官培养成大学生”,让“村官”和“大学生”画上等号。
日前,一个好消息在响水县农村传开:“农村村官可以上大学了!”盐城师范学院和中共响水县委组织部联手,培养具有大专学历层次的村官,并签订了全面合作框架,今年秋季学期就将接收第一批村官入学。
在盐城师范学院的教务处,记者看到了针对村官大学生所开设的课程,涉及经济管理和农村行政管理与经济管理等与农村发展息息相关的领域。该学院院长薛家宝说:“我们将开设的学习课程,很多内容都是基层治理中的一些重点、热点,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村官们以理论的强化,培养他们运用柔性手段处理乡村社会难点问题的能力。”
响水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对盐城师范学院培养村官当大学生的做法极为赞赏,“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盐城师范学院能够从农村发展需求出发,为农村本土村官们提供学习充电的好机会,实在难能可贵。”
把课堂开到农村田间地头
无论是大学生村官还是大学生,都离不开学校的课堂,而盐城师范学院的师生们为了就近服务新农村建设,干脆把课堂搬到了农村的田间地头。
盐城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董必慧教授最近一直忙着往响水县小尖镇谷庄村跑,“那里有我们学校和当地农民共建的一个大棚蔬菜种植实践基地,我基本上每个月都要带着学生到基地去。”董教授告诉记者,每次带学生下基层,孩子们的学习兴致都很高,他们很快就能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并和农民们一起参与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对于盐城农村而言,盐城师范学院的农业专家们就像是长了千里眼顺风耳,“哪里需要哪有我”。在泰兴市曲霞镇,稻飞虱让农民们头疼的要命,从电视新闻中得知后,盐城师范学院的农业专家神速赶来,亲自带队配药,保住了稻米丰收。在泗阳县辅导农民科学种田的过程中,偶然得知有一名大学生村官带领村民搞的50个香瓜大棚产量奇低,专家们主动上门指导,找出症结并手把手教授点花过程。
现在,董必慧教授是盐城师范学院配给刘明“绿领庄园”的专业指导老师,工作多了,累是累点,但董教授乐此不疲:“我觉得把课堂开在农村非常有必要,基层实践让我和我的学生们更了解农村,学生们又能得到锻炼,老百姓也能从中得到实惠,这种三方都得利的事情,就是再多我也不怕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