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水县位于豫东南部黄淮平原腹地,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教育大县、财政穷县。近年来,该县面对经济上的困难,创造性思维,超常规工作:示范性学校创建活动的开展、小学英语课的开设、寄宿制学校食堂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现代远程教育的全 面推广应用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亮点纷呈,全县基础教育发展势头强劲,硕果累累。
而在这样一个拥有113万人口的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在促进全县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如何响应时代号召,更直接、更充分地发挥教育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使教育直接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始终是该县教育人不断思考、探索的一个新课题。也正是在这种迎难而上的改革实践中,该县扬长避短,发挥人口资源优势,举全县之力兴办职业教育,走出了一条省级穷县打造职教强县、助推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商水县职业教育是周口市职业教育的领头雁,也是河南省职教名县,多次受到省市表彰。2005年被评为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6年全国人大代表团一行12人对该县的职业教育进行了专题考察。2007年该县被评为省职业教育活动年先进单位,并在全市职业教育综合评估中名列第一位,连续15年被评为周口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全县有公办职业学校4所,民办职业教育机构十余处,设置专业20多个,在校生13000多人,每年培训劳务人员和创业人才近11万人次,每年能为该县创造近12亿元的经济收入。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已成为该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一个地处偏僻的省级穷县,缘何能取得如此丰硕的职业教育成果,并在经济危机中保持发展的春天?近日,记者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走进了商水这片充满教育生机的热土,破解该县职业教育发展的密码。
领导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氛围浓厚
在商水,无论是随处可见的醒目标语,还是现身说法的广播、电视广告宣传,让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职教气息。在对该县有关领导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这种氛围源于一种理念、一套制度。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该县针对农业人口多、剩余劳动力多、“三农”问题突出、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提出了农业固本、工业立县、开放兴县、教育强县的发展思路。把职业教育当做富民强县、发展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对此,县委书记张绍军解释说:“商水最大的优势是潜在的人力资源,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劳动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加速商水经济的发展,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为此,该县一方面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由教育、发改委、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农业、扶贫等七部门参加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局面,全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把职业教育纳入《商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制订了《商水县“十一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下发了《商水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强化宣传。为在全县上下形成重视职教,依靠职教的良好氛围,商水县教体局把职业教育工作作为每年的一项中心工作,作为目标考核的一项核心内容,务实创新、完善措施、加强管理。各乡(镇)、学校结合当地实际,通过召开家长会、学生动员会、职业教育专题报告会、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和技术人才在当今社会竞争中的突出作用,使“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得到广泛认同。通过宣传,家长在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校在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学生在树立务实的择业、就业观等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种积极了解职教、重视职教、信赖职教、发展职教的良好社会风气逐渐形成。
通力合作,职业教育保障机制健全
职业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技术教育、就业教育,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投入力度的日益加大,职业教育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商水县审时度势,抢抓发展机遇,练强内功,在促进职教发展上构建健全的保障机制。
一是制定联席会议制度,为职教发展科学决策。县教体局每年召开两次以上职业教育工作专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职教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然后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是健全经费投入制度。该县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他们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采取有力措施,开源挖潜,多方筹资,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在保证贫困生资助金、阳光工程资金、扶贫资金、生均公用经费等各项政策性资金投入的同时,进行有益探索,积极鼓励合作办学,为公办学校与民间机构合作办学牵线搭桥。2006年,江苏江河教育集团与女子职专进行了联合办学。2007年,台湾奕昂教育咨询管理中心与县一职专进行了合作办学。努力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办学模式。尤其是一职专在实行合作办学后,各项硬软件设施得以加强,学校办学形式更趋灵活,学校的发展突飞猛进。
三是建立目标管理制度。2007年,该县教体局新领导班子上任后,使这一制度得到了全面加强,除了每年招生和年终的考核,更加强了过程考核,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法、新政策,充分调动了各乡镇、学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
创新模式,职业教育规模日益壮大
在1990年以前,该县职业教育和全国职教形势一样,曾一度发展艰难,主要原因是生源不足。为此,该县教体局深入调研,大胆探索,创新工作思路,改革招生政策,在全省率先推行了初三毕业生春季分流的做法,开创了全省职业学校春季招生的先河。
在工作中,他们一是狠抓招生宣传。通过各种宣传媒体重点把职业教育对口升学及毕业生技能培训、就业安置情况等优势向全社会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是狠抓教育系统观念的转变。县教体局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在不伤害初中学校利益的前提下,实施重奖。近两年,他们将此项措施进一步细化、完善,抓住外出务工人员年前返乡这一有利时机和学生年后受打工潮的影响容易流失的特点,将以往在年后进行的春季招生调整到年前进行,抓住了先机,取得了突破。在此基础上,每年春季招生时,县教体局采取局长包片、股室分包乡镇的做法,到自己分包区与广大师生直接见面,开会演讲,促膝谈心,充分调动初中校长与教师的积极性。
三是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吸引力,优化招生环境。他们要求各职业学校选派精干教师组成宣传队伍,深入社会、学校,蹲点宣传,加强引导,让每个学生都结合自身实际,做出正确选择;同时,要求他们把办学特色、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就业安置等情况???成光碟,发放到全县每所初中,让社会、学校、师生充分了解职业教育,主动投身职业教育。
四是做到春季招生、秋季招生和常年招生相结合,同阳光工程培训、定单培训相结合,确保全日制教育的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能升学、能就业、能发家致富。通过努力,全县各界的职教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明显增强,观念大为转变,制约职教发展的生源问题得以根本解决。
几年来,职业学校生源年年爆满。自2007年以来,每年春季招生人数均在3000人以上,全年招生人数在5000人以上。该县春季招生的经验先后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改革报》、《教育时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全国各地职教界同仁前来考察,得到广泛认同。周口市政府先后三次在该县召开职业教育现场会和职业学校春季招生现场会,把这一经验向全市推广。
为形成全县职业教育的整体框架,他们着力构建了“三大网络”。一是构建职业教育阵地网络。以县职业学校为主体,以全县乡(镇)、村技术学校为补充,构建起了多层次、全方位、开放型的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需求。二是构建劳动力资源网络。依托乡镇村技术学校建立了农村劳动力信息库,收录农村劳动力的信息资料,制订了针对性强的农民职业教育规划。三是构建农技推广网络。以一职专生物科学、动物科学专业为主阵地,着力把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建设成农技推广的加速器、劳动力的存贮器、职教宣传的扬声器。先后建成了姚集乡蔬菜种植基地、固墙镇畜牧养殖基地、黄寨镇瓜果种植基地等十余个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基地。这些基地的建成,一方面促进了职业学校产教研的结合,另一方面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加速了县域内农村支柱产业的形成。
改革体制,拓宽就业创业渠道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也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商水县在职业教育培训人才模式的改革上立足“三农”,面向整体,突出重点,不拘一格。他们立足县域内纺织、服饰、粮食加工等主导产业强势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大力实施技能型人才培训工程。从2006年开始,每年为宏大织业、鲁王面粉等企业订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专门人才数百名,有力地支持了这些支柱产业的发展。近三年,县域内各职业学校、各类培训机构共培训农村劳动力30多万人。同时,他们坚持集中培训与常规培训相结合,普遍培训与示范引领相结合,加速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例如:针对近年来该县畜牧业迅速发展,而兽医从业人员严重老化且数量匮乏的现状,他们从河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请来教授,对60名兽医后备人员进行了培训。在2007年猪蓝耳病爆发时,这些学员大显身手,有效控制了猪蓝耳病的蔓延,为全县生猪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帮助未升入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应届初中毕业生以及未升入大学且未复读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掌握一技之长,谋得致富技能,该县还实施政策性培训计划,结业后由学校安置到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他们依靠自己的一技之长,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学有所用,奋发有为,为当地建设增砖添瓦,为家乡致富尽心尽力。
进入2007年以来,面对新的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形势,一职专借助与台湾奕昂教育咨询管理中心合作办学的优势,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成功进行了“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办学模式的实践,这是该县职业教育的又一创举。仅通过这一模式,仅2007年,县一职专就输出实习生1600多人次,带回750多万元的工资;2008年,县一职专、二职专、女子职专共计输出实习生1790人次,带回1148万元的工资;今年以来,通过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大力度,仅2月至4月三个月间,已输出实习生870人次,创造经济效益340余万元。这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使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保证学生学习了技术,又通过实习挣得了工资,使学生在上学期间就能够自食其力,同时还能为家庭创造一定的经济收入,切实减轻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赢得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好评。2007年11月,时任河南省副省长的王菊梅同志对此做出专题批示,充分肯定了这一做法。《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均以《“半工半读”:为周口职教腾飞插上翅膀》为题对这一做法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科学推进,实现职教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对职业教育,我们一定要走科学发展之路,这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当问起该县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时,县政府主管教育的副县长李培超如是说。这种科学发展理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人,在该县开设的20多个专业中,无论长线专业还是短线专业,他们除了专业技能培训外,还开设有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职业道德教育课、文化课、就业指导课、普通话课。这种将人的品德和发展放在第一位、技能放在第二位的教学模式体现的是科学,而带来的却是直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是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和谐互动。商水县职业学校的良性发展,有力促进了该县支柱产业的发展。
2008年,该县为种植、养殖业培训技术骨干1000多名,为县内企业培训员工3000多人次,大面积提高了县域内支柱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如宏大织业出口的纺织用品,其绘图设计由县职校完成,既节省了企业开支,又提高了学校办学水平。该县在固墙镇重点培养扶持的30名饲养大户,发展生猪1万余头,产值近1000万元。
与此同时,经过培训的数千名学员已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当了现代农业的领军人物。准确的定位,科学的理念,灵活的模式,全方位的教育和培训,普遍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更新了他们的就业观念,拓宽了他们的就业途径,提高了他们的就业收入,增强了他们的创业能力,引领他们尽快走上致富之路,推进了全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