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职业教育造福千万人
提高技能,储备知识,应对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培训事业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蓬勃发展。今天,千千万万得益于此而事业有成者,不应忘记自己在教育培训中成长的亲历――
北京有家“好吃餐馆”,在它的周围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中小餐馆,但就数这家生意红火。
“我已经开了10家连锁店,今年平均每家纯利润估计在八九十万元。”“好吃餐馆”的老板李杰得意地告诉记者。
李杰的得意,来自给他带来意外惊喜的一次免费职业培训。
中级厨师资历
给了他成功的平台
1973年刚插队回京的李杰只有初中文化,为了自食其力靠给人做家具赚钱。在那个千万知青人人求职而不得的年代,用李杰的话说,这份工作也能混口饭吃。
1982年的一天,他接到了街道主任的通知:北京市职业培训中心免费为工人补习文化、补习技术。
于是,李杰报名参加了厨师技术培训。他还清楚地记得,那个学校就在旧鼓楼大街北侧,半年后,他拿到了培训中心发的“中级厨师培训合格证书”。今年59岁的李杰从箱子里拿出了珍藏多年用红布包着的证书……它不仅代表着李杰厨师的身份和资历,更重要的是为他今天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是职工教育事业的改革开放,使李杰有了这个身份和资历。198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决定》要求,1985年以前,在文化科学知识方面,60%到80%的青壮年职工要达到初中毕业水平,现有初中毕业文化程度的职工三分之一达到相当于高中或中专毕业的水平,现有高中或中专程度的职工有相当一部分达到大专水平。在生产技能方面,要组织广大工人学习技术理论、工艺规程、操作技术,确实达到本等级应知应会要求。
李杰参加培训后,达到了《决定》中所要求的“确实达到本等级应知应会要求”的内容。
他拿到合格证书再加上实干与智慧,硬是干出了今天的名堂。
掌握成本核算
建筑工成为项目经理
从一名普通建筑工人成为一家国有建筑企业驻广东公司项目经理,只因王保国对工程成本核算有一绝。
比如,合理分配现场工料机;大胆使用高科技、新技术。一次,在一个项目的主体砼浇筑过程中,他在木模板结点处加胶条,在楼梯、门窗上安装木板护角,防止了施工中对成品的损坏,这也是节约成本。最终,这个项目的一次验收通过率达100%,同时创造了5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这个项目分别获得湖南省、广东省样板工程。从这一年开始,王保国所任项目经理的工程全部获市级以上优良样板工程。他说:“是企业严格的培训,让我现在能‘核算一招灵’。”
其实,王保国受益的源泉是1992年原劳动部制定下发的《关于加强工人培训工作的决定》。《决定》要求企业加强对职工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应用等“四新”适应能力培养;进一步明确了建立和完善技术工人的初、中、高三级技术等级考工晋级制度和技师、高级技师工人技术职务聘任以及培训、考核与使用、待遇相结合的制度。
根据这个《决定》,这家企业给职工提供培训的原则是,无论你从事什么工种,只要具备70%的条件,就给你提供100%的培训机会。
王保国说:“1992年企业送我去培训了一年的时间,我能掌握成本核算的技能,主要是因为学习了成本核算的技术理论。”
王保国参加的是“建筑和装饰工程成本核算”培训班。培训是针对建筑、装饰企业经常遇到的招投标工程造价以及工程预算等方面的问题而进行的。
王保国回忆学习的情况时讲了个故事。一次,培训课的内容是注册造价师讲座,他闲耽误时间不打算去听了。他所在单位的党委书记严厉地对他说:“你如果不按时去参加培训,我扣你工资!”“领导手里拿着我的培训时间表,盯着我参加培训的时间和成绩说,多好的机会呀,千万别放弃!”王保国说起这些,眼睛有些湿润……
企业注重培训
小木匠大赛中脱颖而出
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木匠,成为大赛中的木工状元,说起从全国26个参赛省市约60万木工中脱颖而出的事,获精细木工组第一名的翟筛红激动不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木工状元,离不开企业对我不间断的培养。”
2006年9月,在全国木工技能大赛上,翟筛红跨进考场突然心慌起来,他最担心的事发生了。他在考场手抖个不停,连划了3根线都失败了。怎么办?长期的培训可不能毁于一旦啊!培训中成百上千道练习题都“啃”下来了,他在心里告诫自己:别慌,只要正常发挥就一定能行。他先稳住心态,然后拿起矿泉水,一口气喝下大半瓶,又拿起了工具划线、打眼、量角……动作连贯、迅速、准确。最终,翟筛红在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
翟筛红是一名央企的普通的职工,他的成功,得益于《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出台。
200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到”十一五‘期末,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以上,力争到2020年,使我国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格局“的目标。
根据这个《意见》,央企开始通过技能大赛推动职工培训事业的开展。一方面,搭建平台,拓宽竞技途径;另一方面,加大经费投入,助好马配好鞍。如今,一次次央企技工技能大赛,已成为一个个强有力的企业技工练兵、学技、成才的推进器和大舞台,是企业得以旷日持久地开展技工培训和比学赶超的重要动因。
用翟筛红的话说,他取得的成绩,依靠的是技能大赛的平台,与企业不间断的培训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