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5000多名在校生的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围绕社会需求,大力创新办学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技术与管理人才。目前,昌平区17个乡镇中有8名正副镇长毕业于昌平职业学校,全区林果业的技术人员也大都毕业于这所学校。
汽修专业毕业生赵春江,1995年由学校推荐到昌平供销社汽车修理厂当了一名修理工,后在一家货物托运站帮朋友跑业务,逐渐成为一名出色的推销员,并开办了自己的托运站。目前,他是一家大型物流公司总经理,拥有近千万资产,成为自主创业的典范。1995届综合艺术专业毕业生罗葳,曾做过办公室工作、当过车间工人,后来自主创业,企业越做越大,现在拥有多家网络公司和酒店,资产也突破千万元。
昌平职业学校校长段福生认为,职业教育只有主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才能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为了能够准确定位服务方向,昌平职业学校制定了长效动态的市场调研机制,随时了解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及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今年5月,学校组织了大规模的调研会,邀请昌平区三大产业23家重点企业到校共同探讨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问题。通过调研,学校了解了昌平区支柱产业、行业、重点企业的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实际,找到了职业教育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契合点。
昌平职业学校的做法之一是围绕经济发展设置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结合昌平区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状况,科学预测人才需求状况,及时进行专业调整,先后开设了食品检测、生态景观与园林设计、都市现代农业、现代制造、能源科技、数控技术应用、会展服务、物流、动漫设计、休闲体育等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专业。同时,积极探索企业冠名班、引进企业项目、校外实训基地、产学研一体、订单式培养、参与社会服务等多形式、多途径的校企合作模式,优化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多年来,昌平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去年达到98.6%。
另一个做法是围绕社会需求开展培训,拓展服务功能,提高各行业人才素质。根据当地农民培训需求,采用“大篷车”形式,坚持送教下乡、送教上门,提供各种优质服务,让农民真正从职业教育中得到实惠。针对农村富余劳动人员,学校开展了保洁、家政、汽修、花卉、烹饪、计算机、电工、礼仪、插花等20多种实用技术的培训。目前,学校的农民培训工作已覆盖昌平区17个镇312个行政村,三年来共培训农民13000多人次,其中98%的受培训农民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证书,81%的学员实现了再就业,月收入增幅达三成以上。
昌平职业学校还发挥自身的设备、师资、场地、技术、社会资源等优势,积极开发产学研一体项目,用项目解决技术难题,培训从业人员,服务产业发展。目前,学校拥有园林花卉、航空服务、汽车运用维修、烹饪等四个市级重点实习培训基地。园林花卉专业的校外300亩实训基地,研发草莓、百合花栽培等技术,并为当地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带动昌平区“一花三果”所代表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汽修专业实训基地在满足学生实习、培训的同时,对外开展汽车修理业务,已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车辆定点维修二级企业。
近年来,昌平职业学校以长陵镇康陵村、南口镇阳台子村为试点,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为帮助康陵村发展乡村旅游,学校聘请明史专家多次深入康陵村考察,提出了以“春饼宴”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历史文化特色旅游,带动康陵经济社会发展的帮扶思路。学校领导利用晚上时间对村干部和村民进行引导性培训,并为“春饼宴”制定了完善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技术培训方案,指定烹饪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如今,康陵村已经形成了“正德春饼宴”、绿色豆芽生产、无公害野菜种植、柴鸡养殖、廊下家酒、绿色生态旅游、明朝文化旅游的生产链,全村旅游年收入从3年前的几万元提高到去年的200多万元。
段福生说:“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并根据办学宏观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办学模式。”经过20多年的发展,昌平职业学校已成为北京市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被教育部首批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2008年,昌平职业学校又提出了组建昌平职业教育集团的战略构想,即通过职业院校间各种资源的整合,实现学校、企业等多方共赢。目前,昌平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试点方案已得到上级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