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职业院校素质提高工程给教师带来了什么?
“在我们学校,凡是‘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参与者现在都成了实践改革的先行者。教师不再是被动地学习,主动学习成了习惯。教研方式也改变了,现在已经不分什么教研时间和休息时间了,‘即时教研’、‘小型教研’随时可见。”见我们是来采访“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年轻、干练的北京市商业学校校长史晓鹤一坐下就兴奋地对我们说。
应该说,北京市商业学校教师的变化只是北京市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来的一个缩影。该工程自2007年1月正式实施,在北京市教委、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共同推动下,北京市教委相关部门、北京教科院和各职业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和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大缺失:
制约职教发展的“瓶颈”
据北京市教委副主任吴松元介绍,“十五”以来,北京职业教育以发展为主题、以调整为主线、以重组和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为突破口,职业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效益和质量显著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增长,职业培训广泛开展的基本格局。
然而,吴松元坦言,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崭新形势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北京职业院校教师队伍还存在三个明显缺失:
一是结构要素缺失。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来源单一,结构上远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高校毕业生是新增专任教师的主要来源,直接从行业企业引进的教师比例不到4%。同时职业院校聘请的兼职教师比例明显偏低,中等职业学校约占16%,高等职业学校约占40%,而真正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则更低。
二是综合能力缺失。同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北京职业院校教师普遍缺乏职业教育专业背景,而且由于学校与行业企业联系不够紧密,教师难以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最新技术发展和体验现实的职业岗位,致使专业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双师”素质的教师在专任教师中所占比例较低,中等职业学校仅为32.4%。
三是专业发展缺失。长期以来,职业院校教师依托重点高校进行培训,专业能力虽得到一定提高,但真正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要求的教师培训机会不多,尤其带有针对性的分专业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能力的培训以及针对专业课教师的技能培训十分短缺,导致职业院校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举步维艰。
北京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这些缺失,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提高。北京市教委相关职能部门在经过深入调研,取得大量的数据和进行分析后,于2007年1月正式推出了“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