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广东东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1-03-09

近年来,广东东莞市政府提出了实施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打造现代名城的战略方针。东莞的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已悄然启动,许多企业已开始升级换代,许多高科技产业集团陆续落户东莞,带动了东莞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型。目前,东莞最缺的已不是普通工人,而是能操纵高新设备的中、高级技师和技工,这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要实现打造制造业名城的目标,必须依靠职业教育培养技工人才,尤其是中、高级技工人才。

东莞中职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截至2005年,东莞全市有劳动局下属技工学校1所(现已升为高级技工学校),教育局下属中职学校23所,其中民办学校3所,附设职业高中的普通中学11所,高职院校2所。全市中职学校(含技校)在校生数3万余人,每万户人口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居全省前列。然而,面对数量众多的职校毕业生,企业却仍然表示:“有岗位无人,有人无岗位”。前来东莞找工作的学生则感叹:“专业不对口,培训不到位,学无所用”。究其原因主要有:

观念落后“重文凭,轻技能”的人才观念在社会普遍存在。据调查,有81.9%的初中生家长希望子女就读普通高中,93.3%的高中生家长希望子女将来考上大学,认为职业教育是次一级学历教育,档次低,考不上高中或大学才会考虑读职校。多数学生希望将来能坐办公室,干轻松干净的工作。东莞的经济发达,许多家庭生活富裕,期待子女将来子承父业,经商赚钱,认为当技术工人又脏又累,工资低,故根本不愿读技校、职中。国家尚未制定一套完整的关于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晋升和待遇方面便于操作的政策措施,在用人政策上,多以学历为导向,以学历文凭、职称高低确定人的工资待遇与社会地位,技工的待遇偏低。一些较有吸引力的岗位门槛较高,甚至一些普通岗位也要求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使中职学生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因此,许多中学生不愿读中职学校,职校生源质量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教育难度相当大。

政策法规保障不足近几年,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各级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措施,但与其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仍不够完善,仍有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现象,对企业缺乏约束力,缺乏激励措施,阻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中职毕业生就业没有相关政策的扶持,劳动预备制、就业准入制尚未落到实处,许多企业能够直接以很低的工资录用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

开发资金投入不足职业学校有“高投入,高成本”的特点,各类技术人才尤其是工科类人才,强化学生实操能力势必要求学校加大设备投入;日新月异的技术更新也需要增加设备及师资的投入,导致办学成本提高。为此部分学校重“文”轻“工”,导致人才培养比例失调。教育供给短缺、教学设施紧张、设备陈旧老化、教师待遇得不到改善的现状制约了教育规模的扩大,影响到教育结构的调整、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政府统筹规划不足东莞市中职教育实行市、镇两级管理,由于投入渠道不同,各校在建设规划、专业设置、师资设备、招生就业等方面缺乏统筹,各自为政,职教资源分布不均,学校布点不合理。科技开发技能人才规模小、层次低,与高新科技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全市只有高级技工学校及少数几家职业学校具备培养中高级技工的能力,多数职业中学只能培养初级技工,且办学资源分散,专业设置不合理,名牌专业少。一些镇办职中办学规模小、条件差,没有自己的实习场地及设备,靠租借场地及设备办学,办学效益低。据了解,个别学校的数控专业竟然只有一台数控车床和几台数控铣床,于是学校便通过大量增加理论课时,减少实操课时以弥补设备的严重不足,这样的学校怎么能培养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呢?目前,我国职业资格认证机构混乱,缺乏政府统筹,各行业行政部门自行培训,自行发证,导致不正当竞争、部门垄断,大大降低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分量,而且有重复鉴定、重复收费等问题,劳动部门与教育部门在技能认证方面各执一词,甚至互不认证,对国家与个人的人力物力资源均造成浪费。

学校教育改革力度不够学校管理模式陈旧,一些教育改革新措施仍在探索与实验阶段。多数中职学校沿袭普通高中的管理模式,缺乏职业教育应有的管理特点,课程设置不合理,基础课偏多,专业课偏少;理论课偏多,实操课偏少;统编教材多,针对学校自身专业特点的自编教材少;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一,设备落后,跟不上日新月异的新科技发展,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学生走出校门,面对新设备、新技术,一脸茫然,顿感学无所用,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就业率。多数学校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很少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实践中去;教学评价仍以试卷考试为主,注重结论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不能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与技术应用能力的考评。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紧缺,技术理论课教师无技能证书,动手能力弱,纸上谈兵;实操教师虽有丰富的实操经验,但缺乏教学能力。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与激励机制不完善,教师缺乏到企业实践的机会,部分学校对教师的进修提高在经济上不予支持或有条件地支持,严重影响了教师水平的提高。现有的人事制度不能吸引企业的高级技师、工程师来校任教。

校企合作遭遇尴尬局面要将学生培养成实用型人才,应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是实施实践性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考虑,对合作办学热情不高,政府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学校“落花有意”,企业“流水无情”;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所需严重脱节,学生到企业工作往往需要从零开始接受培训,使企业感到是很大的负担,打击了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因此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得不到普及。学校送学生到企业名为实习,但并没有与企业商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培训内容,企业只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用,给学生心理带来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