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近十余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虽各地发展极不平衡,但总体上经历了“兴起-鼎盛-萎缩”三个发展时期。中等职教前景如何?能否勃兴再起,重振雄风?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仙桃市财贸中专学校,曾经有过光彩照人的辉煌。94~99五年间,办学规模急剧扩大,招生点遍及全国,生源覆盖九省市,除仙桃本部外,省内外设有五个分部,在校学生达2500人,开设相关专业十余个,每年向经济发达地区输送合格毕业生400多人。学校声名鹊起,饮誉全国。办学经验被《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争相报道。96年国家教委授予我校“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先进学校”称号。这一阶段是我校办学史上的“鼎盛时期”。之所以获得成功教育,是因为我们适应改革发展大势,把握时代转型大局,贯彻了党的职教方针,坚持了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求实创新相契合的方略,恒守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表、业精为技、诚笃为工”的校训,坚定不移地启理论之本,开实践之源,引求实之水,载创新之舟,走自我发展道路,办人民满意教育。
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发展总会有进有退。随着产业结构快速调整,2000年学校输送到南方的毕业生被裁减返回,大专院校扩招力度加大,高等职院一哄而起,就读普高人数猛增,中等职教生源锐减。学校从生存需要出发,及时调整办学思路,成功申办普通高中,走普高职教并举之路,保往中专这块牌子,蓄势待发,图谋再生。前两年,我校中专部,在校学生不足200人,仅为原有的1/10,年招生50人左右,不及当年的1/30,生源枯竭,入不敷出,难以为继。教职工人心浮动,无用武之地,或下岗待业、停薪留职,或外出打工,自谋职业。
“窥一斑而知全豹”。06年国家统计数字显示,中等职校招生总数比99年减少70余万人。部分中职在校学生与普高在校人数从6:4下降到4:6,其滑坡降速之快前所未有。中等职教已是骑虎难下,进退维谷,欲进不能,欲罢难收。中等职教为何由高潮转入低潮,陷入低谷,这是办学者必须深思的一个问题。反思中等职教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十点:1、经济方式转换、产业结构调整,大中型企业改组建制,员工大批下岗,就业岗位骤减,导致中职毕业生就业困难加剧。2、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要求与日俱增,望子女成龙成凤,以 “补偿心态”支持子女上大学。3、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录用标准升级,学历层次加高,中职学校压力加大。4、中等职教与高等职教,各自为政,相互脱节,各地本位主义盛行,人为地扩大高职招生比例,某些省市,只留给中职毕业生3%的扩招指标,97%全拨给普高毕业生,致使中职毕业生失去深造机会。5、相当部分中职学校规模过小,教育质量不高,不少中职出于无奈,学校只好改办普高。6、中职师资质量差,高水平的实习指导教师奇缺,难以构建“立交桥”式培养目标。7、多数职校没有统一教材,教多少是多少,放任自流,无升学压力,无教研压力,无评价压力,教改缺乏动力。8、部分职校实习设备老化过时,不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9、职校仍受行业部门割据制约,其教育资源缺乏协调统筹,重复投入,相互内耗,彼此削弱。10、地方主管部门决策及舆论导向失误,曲解中央精神,人为地给“普高热”加油升温,推波助澜。
中职教育要在人才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首当其冲要解决中专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新时期的中专教育应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宽适应、复合型”的一线技工目标上,把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为中专教学教研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肯干、够用、会学”作为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肯干”蕴含德育标准;“够用”体现专业要求;“会学”凸显发展潜力。应按照“适应市场、服务市场、立足现实、着眼现实”的发展思路,把重点牢牢锁定在培养“厚基础、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架构上。唯有如此,中等职教才能在人才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再振英姿雄风,重现昔日辉煌。
为此,提出如下几点思考建议:
一、激活办学机制,因材施教,实施“多层次、多角度、多规格”培养模式。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学校解禁松绑,让学校放开手脚实施同门进、异门出的三级(职高类、中专类、高职类)培养模式。不要一花独放,而要万紫千红。在招收初中生的同条起跑线上,按“一年分流,两年定位,三年指向”的目标,层层筛选分良莠,次次选拔别精粗。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能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使其个性特长、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二、构建培养模式必须立足于“前一年打基础,后两年练专长”策略。前一年按“必需”、“够用”原则,优化课程结构,使学生掌握“宽专业、厚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后两年则根据市场需求预测信息,确定择业方向,增设专门化及新技术选修课程,强化能力培养,加大实习环节的力度,开展专向岗位实习大练兵。
三、要竭力满足学生择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应具备的高素质是全方位、立体型、交叉型的。要教育学生把服务社会、奉献人类作为人生第一要务,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做事先做人,做人重人格,做事重效能。要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心使命感教育,培养其承受失败能力、生存竞争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团结合作能力。要培养学生既有“业精为技”的本领,又有“诚笃为工”的灵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四、专业设置要重调查研究,面向经济社会,面向本地需求,改变专业设置重复,热门专业过热,传统专业过冷,专业口径过小,覆盖面过窄,片面追求高、大、全等偏向。专业设置坚持“宽口径、多定向”,机动灵活的原则,使专业弹力强、后劲足、上手快,转岗易,为学生有较广的择业空间和较强的发展能力打基础。专业增设尤应注重“创特色,扬优势”。
五、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国家建设急需要相当数量的中高级技工人才。这是我国建设大局的实际,我们一刻也不能脱离这个实际。即使是世界工业极为发达的德国,也仍有50%技工人才必受“双元制”培训,何况经济发展仍处比较落后状况的我们呢?据统计,我国到2010年在同龄人口中只有15%升入高等院校,85%的学生必须面向社会就业。所以中职教育要大大发展,它作为我国教育结构一种必不可缺的内容,一定会长期存在。这是因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必须依赖它的支撑。离开了它,就谈不上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离开了它,就连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会成问题。
六、教育主管部门对当前中职在校生与普高在校生的比例,应根据中等职教坚持“积极发展”的方针和当???经济发展的实际,必作适度调整,并加大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中职在校生与普高在校生的数量从6:4降到4:6的畸形状态,必须改变。要制定超前预见性规划,把中职教育作为上岗、转岗、在岗培训的一种可贵资源,将构建终身教育同构建和谐社会相互协调,同步发展,作综合考虑。
七、中等职教要彻底打破行业分割垄断与制约,把同类职业学校重组,以利于资源合理配置使用。加强宏观调控,微观管理,统筹中职与高职,以保证两类职教协调发展。
八、以政府立法或人大议案的形式,规定中职毕业学生同样可以升本科,攻读硕士学位,出国留学,以冷却“普高热”;充分保证各地区每年对职教的投入,比普教的比例略高一筹,以保证其投入步入法制化轨道。
九、进一步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科研与实效性研究,强化职校教师职称评审机制,配套考核“双师型”专门机构,坚持优胜劣汰,“能者上,不能者下”,以提高中职师资的质量,为建设高素质的创新型职教师资队伍奠定基础。
以上是我们对当前中等职教建设的几点思考,也是对中专教育复甦的真情期盼。中等职教陷入低谷是暂时的,它不但不会自生自灭,而且会发展壮大。未来大有希望,低潮过后,必入坦途,再起高潮——因为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深情呼唤中职教育,热忱拥抱中职教育——这只火凤凰,必将再生。我们坚信,寒冰必将融化,春天一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