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职业教育中心——创业教育延伸到学校内外
林绍嘉,宁海县达顺文具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文俊,宁海正一橡胶厂厂长;
胡红波,宁海国富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绍勇,杭州美奥电梯销售服务公司总经理;
葛兴河,宁海瑞丰电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起腾,昆明中商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
这是一份毕业学生的不完全名单,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70后”;都是中职学校毕业生;他们来自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在全班58名同学中,有34人当上了企业“小老板”,其中23家企业年销售额超过100万元……
奇迹还不仅于此。在这所学校培养的万余毕业生中,有近2000名毕业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在全县90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中,近500家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兴办……
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浙江宁海县职教中心。
从学一技之长转变为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企业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职高学校培养的学生就是技术工人。但在职教中心,学生进校门的第一堂课就是创业教育。”校长盛高成说,学校是想通过创业理念的教育,改变学生的成长目标,“从学一技之长转变为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企业,让学生找‘饭碗’变为造‘饭碗’。”
宁海职教中心创办于1985年,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现有在校学生3000余人。在盛高成看来,毕业学生的集群创业,只是宁海职教中心多年办学成果的一个缩影。
宁海地处浙东沿海,被誉为“中国模具之乡、文具之乡、灯具之乡、五金工具之乡”。“针对学校教育的定位,把学生培养目标从以学习分数、升学率为重转移到如何创业、如何就业、如何适应社会需求。”盛高成说。
据介绍,为给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职教中心把学校的小卖部、书店、理发室等都交给学生经营,并成立了果蔬场、花木场、畜牧场、水产场、餐厅、机电工厂等生产经营实体,由班主任老师全程参与指导,面向社会,“真刀真枪”地进行创业实践。
“我的创业之路就是从学校开始的。”现任宁海县雁苍山兽药公司董事长、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的张晓辉,当时借助学校1万元的启动资金,承包了学校农技服务部,然而第一年就亏了两万余元。张晓辉想打退堂鼓,指导老师帮他一起分析市场和亏损原因,并鼓励他干下去。之后,依托学校良好信誉和技术支持,张晓辉渐渐地打开了局面。
不仅如此,职教中心的课堂授课,也密切贴近学生创业实际。如以“策划我的企业”为主题,让学生以一个创业者的身份开展创业设计,从企业命名开始,对创办企业的资金来源、经营场所、雇员分工、广告设计、营销策略及成本核算等进行方案比较、论证。对有志创业的学生,学校还成立课外兴趣小组,专门开设讲座,系统讲解市场营销、工厂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林绍嘉现在是宁海达顺文具有限公司总经理。1992年初中毕业后进入职教中心。由于父亲经营着一家文具冲件小作坊,林绍嘉便选择了职教中心的机械专业,当时在不少人包括林绍嘉自己看来,一个职校生毕业后最多也就在技术上把把关。
但3年在职教中心的学习,林绍嘉改变了想法。1997年他接手父业,对公司单一的配件加工生产模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由于熟悉专业技术,各个生产环节安排得十分妥当,企业很快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目前,他经营的公司年销售额近2000万元。“是学校教给了我许多东西。”回顾走过的路,林绍嘉说。
“同学经济”催生“同学族企业”
在宁海职教中心的学生中,有95%以上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大多没有家庭背景,除了少部分同学子承父业之外,许多同学都是白手起家。
正是由于相同的家庭背景使同学们能够走到一起,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互帮互助,也是宁海职教中心集群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1995届机械班毕业生创办的企业中,有一半以上与模具、塑料制造行业有关,这些企业大多结成了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其中5家规模以上企业就带动了20多名同学从事相关配套行业,成为当地颇具影响的“同学族企业”。
机电专业毕业的李勇。1990年踏出校门后,经过10多年的打拼,创办了宁海永辉灯饰有限公司,从一名普通的职教学子成长为一名企业家。
自己成功了,李勇没有忘记拉同学一把。他聘请了几个同班的同学到自己厂里工作。他认为同学感情深,做事顺,有凝聚力、向心力,共甘苦,同发展,这一步棋走对了。自己公司事业壮大了,李勇便让同学分出去自己创业,现已带动了4家企业。
同样,当得悉毕业生王锡情、葛晓斌想创业却面临困难后,同是职教中心毕业的宁海正一橡胶厂厂长杨文俊二话没说就把他俩安排在技术开发部和营销部重要岗位,并派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在杨文俊的帮助下,王锡情、葛晓斌先后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
据了解,职教中心的毕业学生之间会经常聚会,互通信息,而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后,学校、班主任也会继续与毕业生保持一定的联系,每年召开校友联谊会。据悉,迄今,学校就为毕业生承办了100多次的聚会。
“每次聚会,都会有同学带来项目,在校友中寻找合作伙伴。”一位同学说。另一位创业的毕业学生说,自己创业难免遇到难题,找到同学,总有人会为他出谋划策,许多事情因此迎刃而解。
“互相帮带,共求发展。”盛高成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良好的同学关系可以凝聚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成为合作的“润滑剂”,这正是“同学经济”的魅力。
创业教育延伸到学校内外
事实上,据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宁海职教中心并不只是加强学生在校时的创业教育,在学生毕业后更是有意识地进行扶持,把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创业扶持延伸到学校外、毕业后。
与许多白手起家梦想创业的学生一样,通过一定时间的就业实践,掌握相关技术后,很多职教中心的毕业生也想自己创业,但往往面临资金、场地、技术等诸多困难。
为扶持、方便毕业生创业,宁海职教中心把实训基地改成创业园,把学校专业的实训设备和场地,低价租给想创业的毕业学生创办小企业或加工点。2006年,学校还因此专门建成占地5500平方米的创业园,接纳毕业生返校创业。
1996届学生王冰锋,毕业后在一个模具厂打工,之后想办个塑料制品的小厂,但购买设备、租赁场地,资金不足。学校得知后,将其引入创业园区,在母校扶持下,王冰锋很快走上了发展之路。如今王冰锋兴办的宁海光速模具有限公司,已成为业内小有名气的“领头羊”。
也是从学校创业园区成功“孵化”出来的的骆爱君,目前已是苏州汇众模塑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司年产值上千万元。他在创业初期,也是困难重重。骆爱君深有感触地说:“当初要不是学校出面扶我一把,我真的不知道??不能把这个企业支撑下去。”
除了设备、场地,更多的学生看中了母校老师的技术指导。“小企业遇技术难题,但没钱请专家。”已经自办企业的毕业生李恒国说,一次,公司在生产雕刻机的部件时,发现调整不好精度,眼看就要延误生产进程,学校立即组织老师集体研究,攻克了难题。
据介绍,一年来,创业园区就扶持了5名优秀毕业生成功创业。这些毕业生回母校创办企业,开展生产经营,在自身受益的同时,也为学弟学妹们提供了将近300个相应的生产实习岗位,带动了学弟学妹的创业热情。一名学生说:“在师兄的小加工厂里,不仅可以学习技术,跟着他们联系业务,还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学长身上的创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