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职业教育亟待重新调整“路线图”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1-03-11

近两天,北大、清华陆续公布了录取省级状元的情况。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今天,考取北大、清华,成为众多考生的目标:只有考上北大、清华,考上“一本”,才会“前程无忧”。

然而,在不期而至的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名校毕业证不再是就业的“保证书”。相反,以往被视为“二流教育”的职业院校却以稳定的高就业率让人刮目相看。对于中国职业教育而言,金融危机带来的并不只是“危”,还有难得的“机”。关键在于,如何在“危”中寻“机”,实现突破。

就业困境凸显职业教育“缺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2009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就业形势显得更为严峻。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1日,今年610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就业率为68%,与2008年持平。也就是说,还有接近200万大学生没有着落。

为了找到“饭碗”,许多大学生不得不放下“身段”,走进职业院校学得“一技之长”用以谋生。近日,江苏技校招生推出“新政”:除了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外,未就业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城市下岗职工一样,都可以报名读技校;山东青岛高级技工学校更是开办了“大学生技师班”,直接招收大学毕业生。

对于大学生“回锅”学技术,社会反响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回归教育本来目的的一个有效途径;有人则认为,大学毕业后再去接受职业教育,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究其根本,不管“回锅”是大学生的自愿选择还是无奈之举,都说明我们的教育体制在职业教育上严重“缺位”。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镇近2.6亿从业人口中,技能型劳动者仅占32.9%,且技术等级偏低,一些大城市技能型人才缺口高达30%;1亿多进城务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7.5%,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仅占2.4%,受过培训并获得证书的仅占18.5%。庞大的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和农民工群体的技能培训,更是未来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高就业率难掩“吸引力”不足

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为589.1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64.24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5.77%,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也稳定在84%左右。广东省有关部门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省高职、中职毕业生考取技能证书的,100%都能顺利就业。有人据此判断,中国的职业教育拥有了“吸引力”。

实际上,2009年5月,承担教育部重点课题“关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研究”课题组,在深入湖南、广东、山东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后发现,虽然职业教育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但其吸引力并没有显著提高。

2008年,山东省兖州市开始免除职业类学校培训费。对于技工学校,市财政按中级技工学校每人每年2500元、高级技工学校每人每年3600元标准拨付,国家每人每年1500元的助学金全额及时配发。这意味着,兖州籍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不用交学费,还有生活费,上学能“挣钱”。尽管如此,该市学生上职业学校的积极性依然不高,职业院校招收的大多是“剩余人员”,基本上注册即可入学,其生源质量与普通高中相比有天壤之别。

原因何在?根源在于职业教育难以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包括国家公务员考试在内的各种招聘考试对学历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本科几乎成了“底线”。对于只有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而言,无疑是“此路不通”。

很多家长表示,他们不愿意为自己的孩子选择职业教育。在很多人看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学习成绩不好或是家庭贫困才去读的,如果让自己的孩子读职校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而且职校毕业生大多工资低、福利差、工作不稳定,家长要不断为他们的未来操心。

对于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的缺失,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研究的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建议大幅度提升技术工人和其他技能型人才的工资收入和社会地位,逐步达到和普通大学毕业生不相上下的水平。

应为职教生发展搭建“立交桥”

小赵是北京一家企业的业务骨干,毕业于某职业学校,却坚决不同意自己的孩子读职校。他的理由是:自己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一技之长,但因为文凭“不过硬”,导致工作条件恶劣、社会地位不高。另外,他担心儿子一旦读了职业学校,求学的路径就被堵死,未来继续学习的机会变少。

事实上,这种担心是不无道理的。在当前“壁垒分明”的就业环境中,学历层次与所从事的行业基本上是对应的。2004年国家统计局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城镇居民的平均年收入中,小学文化程度为8744元,初中为10269 元,高中为12204 元,大专为17290元,本科和研究生分别为22995 元、37880 元。在“学历意味着收入”的状况之下,职教生想要实现自身的跨越和突破困难极大。

而在日本,初高中毕业生上职业学校仍然很流行:许多年轻人认为,与其早早进入公司当职员,不如先进入职业学校,学点专业技能。职业学校之所以成为许多日本中学生的“首选”,除了就业率较高之外,拥有大量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和诱人的职位上升空间是更为关键的因素。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质上是路径的吸引力,也就是选择上普通高中、考大学路径,达到个人发展目标,还是读中职、高职走技能型人才发展道路。作为人的发展道路的选择,职业教育是其中一条路径。”李重庵认为,应该在教育系统之中为职教生搭建一座“立交桥”,让他们拥有更多接受深造的机会。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石伟平也认为,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职业教育无形中被降格为“低层次教育”和“断头教育”,在“文凭本位”思想尚占有很大市场的中国,仅仅只有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无疑是难有立足之地的。石伟平参加一个广西中职校长班讨论时,校长们都说,当地学生初中毕业后是打工,中职毕业后同样是打工,而且工作内容和工资水平相差无几。这一情况导致即使中职教育不收学费对学生仍没有吸引力,三年职业教育被认为是浪费时间。

“制度化”为职业教育“保驾护航”

有经济学家认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传统产业结构的冲击是巨大的;危机必将淘汰一批落后的工业生产方式,同时也会“催生”一批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新兴产业。

这一局面,对中国的职业教育而言,是“冲击”,也是“契机”。在这个关键时期,国家对中长期职业教育规划做出相应的调整显得尤为必要。这种调整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办学方向、办学模式、培养目标等多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只有充分实施“制度化”,才能打造真正属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制造业大国,技能型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瓶颈”。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计划招生860万人,扩招50万人,总的招生规模有望首次超过普通高中840万人的招生规模;在高职教育方面,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均已占到全国高等院校和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在长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李重庵提出了自己的职业教育发展设想:从长远来看,在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的基础上,应研究从“免费”发展到“义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适时提出逐步实行中等职业义务教育的目标;除了升入普通高中准备考大学的学生外,对就业前的初中毕业生,应该从制度上要求并保障他们接受一至两年的正规中等职业教育,取得必要的职业素质和技能,然后才能进入就业市场。他认为,一旦这一“路线图”得以实施,就能有效从源头上保证我国劳动力结构的转变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为我国向经济强国转变提供必需的劳动力准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