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职业教育跨越我国整个古代社会,经历了萌芽产生、鼎峰兴盛、缓慢发展三个时期,而艺徒制作为最主要的职业教育形式则对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抹。
与西方职业教育相比,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具有教育行为强制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思想的先进性和教学方法的创造性等特点,正因为如此,使得我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等都优于西方国家。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源远流长,其灿烂和兴盛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社会,只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晚期才开始衰败。我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非凡是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科技的发达与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达是分不开的。
一、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我国古代职业分化程度较低,主要是农牧业,虽然也有官吏、教师、僧侣、手工业者、商贩等职业,但这些职业数量少且多为世袭或半世袭,农民进入这些职业的社会需要少。各社会职业流动十分有限,因此在我国古代没有建立起开放的社会化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仅局限在各个职业圈内进行就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一)我国古代职业教育萌芽产生时期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在我国跨越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历史时期。
1.我国原始社会的职业教育我国是世界文明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职业教育的萌芽和先民们最早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在农业和畜牧业方面,“教民以猎”、“教民以渔”、“教民以耕”等职业教育活动十分活跃,古籍中曾记载:“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来耜,教民农耕”;“尧聘弃……拜弃为农师,封之台,号为后稷”。而在手工业方面,除原始石器、骨器、木器等工艺制作外,还出现了制陶、纺织、房屋建筑、育蚕治丝等专门手工艺技能的传授和练习,如史书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蚩尤作兵”和“以铜为兵”的记载标志着我国手工工艺的教育在原始社会达到了职业教育的高峰。
2.我国奴隶社会的职业教育随着奴隶社会的建立和社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使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而手工业的发达和商业的繁荣,使大批奴隶被驱人手工作坊,商周奴隶社会中出现“百工”的记载。发达的手工业生产要求对手工业奴隶进行强制性的技术培训,因此出现了一种带有强制性的职业性教育形式。此外,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一部分脑力劳动者成为专门掌管农业、建造业和手工业的官吏,出现了设官分职的现象。奴隶制社会是官守学业,为官之父兼而为师,传其学;为官之子则就其父学,习其所业,于是又产生了在官吏中实行子习父学的职业教育形式。这两种职业教育形式是出现可以看作是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萌芽。我国古代职业教育通过学校教育、职官教育、世袭家传、艺徒传承、行业教作等多种途径进行,这也是我国古代职业教育长期兴盛的基础。我国学校教育不仅产生较早,而且职业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始终,最早的“六艺”中的乐、射、御、书、数都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如“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认为数术包括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和形法”六项.即所有表述自然之理和技术技巧以至用宗教迷信来解释自然与人事现象的技巧和技术都可称之为数;而书教也包含了“铸鼎象物”的自然博物知识教育和甲骨刻文等技术教育。
3.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职业教育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这时期科学技术呈现空前繁荣,手工业内部分工更为细密化.手:厂技术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而私人手工业者的出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再加上私学的快速发展,这些都促使我国古代职业教育进入了第一个兴盛时期。这主要表现在:①大批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朝廷编辑的《考工记》、《术经》和私人编撰的《墨径》等书籍,为职业教育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材蓝本。②私人办学的兴盛拓宽了职业教育途径、丰富了职业教育内容。很多私学实际上就是传授专业技能的职业学校,如墨子创办的私学传授木工与器械制造等手工业技能;许行创立农家学派,设学收徒,著书立说,组织学派,传授农业生产知识与技能;建筑业的“祖师”鲁班不仅发明创造众多,而且也广收门徒,传授技术。③出现了新的职业教育形式。由于奴隶制的废除,奴隶得到解放组成个体经济的家庭进行物质生产,同时也进行着家庭型的职业技能传授,于是出现了家业父传型的职业教育形式。《管子.小匡》曰:“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荀子.儒效》曰:“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这些典籍所反映的便是这种职业教育形式。
(二)我国古代职业教育鼎峰兴盛时期秦王朝的建立至唐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从发展走向繁荣昌盛,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也达到了顶峰时期,这主要表现在:
1.教育形式的丰富首先,先秦时期家业父传的职业教育形式通过官府加以推广。如汉代闻名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都是继续父业从事历史著述的。而明代闻名医学家李时珍,其曾、祖、父辈都是有名的医生,家传基础十分丰厚。其次,出现了设官教民的职业教育形式。“设官教民”是指国家在治理机构中设立专门的部门和官员,负责传播职业知识和工具的应用,指导百姓从事生产。如历代历朝设立的劝农官有治粟内史、大农令和大农司、典农都尉、督农功长吏、司农参军、劝农使、巡行劝农使、劝农司、司农司、行大司农司、营田司等数十种,这些劝农官名称虽不同,但职责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即负责治理农业生产和教民耕种。第三,艺徒制的出现。这一时期手工业技术的传授,除家传和私人授徒外,还实行了艺徒制。朝廷垄断了冶铁、盐、官陶等大量行业,集结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和艺人,其技术知识在师徒之间通过艺徒制传承开来,据史书记载.唐朝设有“掌百工技巧之政”的少府监;“掌土木工匠之政”的将作监,这两监的职能之一就是??训艺徒。
2.专科学校的创立专科学校始建于东汉末年灵帝时期,当时称之为鸿都门学,这是一所专门学习尺牍及字画的艺术专科学校。公元443年,太医令秦承祖奏请南朝宋文帝设立医学校,成为中医专门职业学校的雏形,,唐朝时期,从中心到地方建立了门类齐全、学制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心官学中的专门职业学校系统包括尚书省国子监管辖的律学、算学、书学等专科学校:尚书省管辖的四种职业技术学校:太医署管辖的医药卫生学校、太乐署管辖的音乐舞蹈学校、太卜署管辖的卜筮学校、司天台管辖的天文、历数、漏刻学校,这些都可算是高等职业学校。另外,在地方官学中还设有府州医药学校,在普通学校系统中设有实科学校讲授自然科学等实用学科。这些教育机构的设立有官办的,也有半官半民的,有中心设置的,也有地方民间设置的,但都有相当的办学规模。到了宋代,专门学校中又增设了武学和画学,各类专科学校招生人数大大超过前代。在历朝的专科学校教育中,有专门的教材和严格的考核制度。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欧洲到公元9世纪才有医学专科学校在意大利创建,比中国约晚二、三百年,而欧洲的实科学校则是在17、18世纪才出现.比我国隋唐之初的实科学校晚了近千年。
3.职官教育的转变在我国先秦时期,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往往都是通过父传子受的方式传递这些专业性科学技能。如夏商周三代的“畴人”,是指掌管天地神祗物类的官,因这些职务的神圣性、专业性,故而总是世袭的。而所谓的“畴人之学”,即是指那些世袭的专业科技教育,其教育内容包括了天文历法、农业技术、地学、医学等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畴人之学在丧失世袭性的同时,保留了职官性的特点,逐渐转化为秦汉时期的宦学,宦学即古人所说”宦学事师”,是“政教合一”的又一种职官教育形式,求学要人仕途,就教于官府,边仕边学,学习为官之术,秦汉职官不为世卿世禄,宦学不为父传子学.秦朝贯彻的是“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政策,而汉代则是在官学中贯彻“学而优则仕”的原则在宦学体现“仕而优则学”的原则,官学本着“士先志”的精神施教,宦学则根据“官先事”的方式传授。王充曾对此作过认真比较,“文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二者长短,各有所宜”,指出了官学培养的儒生和宦学培养的文吏各有长短。宦学的教育内容除律令、文学外,还包括农田水利、算学、治理等技术知识,标志了“文吏”的职业化要求和水平,而这些在西方国家却是资本主义文官制度建立之后的产物。从畴人之学到宦学则是我国职官教育的一大创举,开职业教育之先河。
(三)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缓慢发展时期元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衰败阶段,以传播科学技术为主的职业教育也受到一定影响,但仍处于缓慢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
1.传统私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加强在传统私学教育中出现了研讨和传播自然科学与技术应用的新风气。如元朝朱世杰,他是研究和传授数学的职业数学教育家,著有《算学启蒙》和《四元玉鉴》。天文、律历和地理学家刘秉忠聚徒讲学,共同研讨天算学术,其学生包括张文谦、王恂、郭守敬等,这些都是元代《授时历》的研制人物。
2.官营作坊中的艺徒制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历代朝廷在中心政府和地方政府机构中都设有治理官营手工业的机构,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系统,这些官营手工业作坊均采用艺徒制的教育形式培养了大批能工巧匠。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掌管百工技的少府监,每年十月,从刑部都官司的官奴婢和官户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工户,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少府监还对不同工种的学徒年限作了明确的规定:“细缕之工,教以四年;车辂、乐器之工,三年;刀鞘之工,二年;……”这是一份完备的职业教育教学计划或大纲。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来,代表当时各行业职业技术的最高水平。在皇权命令和物质奖励下,师傅们不得不拿出祖传的特技。这极大地提高和推广了当时各行业的职业技术水平。
3.出现了大量职业教育的教材这一时期反映农业技术的教材有《沈氏农书》、《补农书》、《三农纪》、《农言著实》、《知本提纲》和《豳风广义》。反映水稻生产技术的教材有《江南催耕课稻篇》、反映烟草生产技术的教材有《烟草谱》;反映棉花生产技术的教材有《木棉谱》、反映甘薯生产技术的教材有《金薯传习录》等,反映畜牧兽医技术的教材有《元亨疗马集》和《养耕集》,此外,职业教育的教材还有:传授种棉织布的《木棉图说》,传授园林建筑技术的《园治》,传授经商计算服务的《算法统宗》、《盘珠算法》。
4.职业专门学校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一时期职业性专门学校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学科增多,规模扩大,治理日趋完善。如元朝统治者为提倡农耕,在各地创办了主持教化的“社学”,凡农田、水利、树艺、鱼畜等职业教育都在社会学中进行。据《新元史·食货志》记载:“凡五十家立一社,每设立学校一,择通经者为师,农隙使子弟入学。择年高晓农者为社长,社长专以教劝农桑为事。”社学的创建对组织农民及劝课农桑起到一定的作用,是我国古代建立的一种兼有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比欧洲国家1723年在英格兰建立的农业知识改进会要早4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