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西方国家职业教育发展阶段简述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1-03-11

职业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源头可追溯至人类有史时代之后的家庭手工业生产中。中世纪行会制度产生,学徒制度是手工业行会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徒制度是古代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产业革命后,工厂生产代替家庭工业,学徒制走向崩溃,学校取代了从前的学徒制度,以学校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到十九世纪下半叶才开始走上正轨。进入20世纪初期,各国多以立法的形式使职业教育成为教育制度的一个部分。二战后,职业教育进入扩充、加强、改革阶段。

一、 前学徒制阶段

卡尔·布查认为,在家庭内部劳动这一形式中,工业生产要早于农业生产,制造家用器具和武器的工业,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有组织的活动。人们在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取得了相应的技术。通过下意识的模仿,一代一代把技术传递下来,这就是职业教育最初的简单形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学徒制度。学徒制度最初的形态是在父亲把职业传授给儿子的家庭范围内进行的。当职业发展到不仅仅是自己孩子而且还需要别人给予帮助的时候,便开始吸收别人的孩子到自己家中,并向他们传授技艺。

这样,原始的学徒制就逐渐演变成为一般性的制度化了的教育形式。汗穆拉比(hammurabi)的法典中规定,"为使工匠得到发展,并且传授技艺,任何人都不得反对招收养子。如养父不向徒弟传授技艺,养父必须把孩子归还给其亲生父母。"这个法典把当时不成文的法规或习惯文字化。从中可以看出,在编成这部法典的当时,少年们在师傅手下以养子的形式存在。在柏拉图的《国家篇》中曾有"他的儿子和他所教导的人们"或"他的儿子和徒弟"这样的词语。学徒制度也曾存在于罗马时代,劳奇亚诺斯说他为了学习雕刻曾给叔叔当过徒弟。但后来却毁约逃跑。

二、 学徒制度盛行阶段

作为一种法定学徒制度的有关记载,在纪元后不久就消失了,直到十一世纪末或十二世纪初才又重新恢复。十一世纪学徒制度的恢复同手工业者行会的出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十一世纪末,由于城市的手工业日益发展,手工业者的处境大大改善,他们的手中积累了资金,生活开始富裕起来,手工业者建立起了自己的行会组织,用以加强团结,扩充实力和提高自己的地位。

学徒制度是中世纪手工业行会的显著特点之一,同行会的建立一起,很早以来就已经存在。在行会成立之前,他只是作为一种私人的习惯而存在。随着行会的成立,学徒制度才逐渐具有社会性质,最后完全置于行会的控制之下。概括说来,从十三世纪中期到十五世纪中期,学徒制度逐渐从私人性质的制度过渡为公共性质的制度。行会中的劳动组织是由三种不同身份的人,即徒弟(apprentice),工匠(joumeyman),师傅(master)三者组成。三者之间有一定的顺序,分别经过一定的学习,由徒弟晋升为工匠,再由工匠晋升为师傅。徒弟是立志作为一个手工业者,在固定师傅的指导下,经过一定时间的见习性学习的少年。徒弟支付学费,住在师傅家里,除衣食费用外,还拿一定数量的工资。师傅负责向徒弟传授技艺。徒弟在学徒期满就转为工匠,并仍住在师傅家里,从事手工业劳动。师傅对工匠仍负有教育的责任。在多数情况下,是采用让工匠用几年时间到各地游历的做法,以广见闻,丰富经验,提高技术。游历结束后,工匠要制作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即所谓杰作(masterpiece),得到师傅承认后可晋升为师傅。师傅是独立的手工业者,行会的成员,具有公民权,但多数是单独从事劳动。行会制定了雇佣徒弟的详细规则,明确规定一个师傅可以招收徒弟的人数,一般一个师傅只能招收2―4名。行会对学徒期限也作了规定。英国通常定为7年,大陆各国一般多为3―4年。学徒期限还因职业不同而有长有短。学徒期满时,也和学徒开始时一样,按照惯例举行仪式。

学徒制度是在政治组织力量微弱,社会秩序不稳的时代繁荣兴盛起来的。随着贸易的发展和财富的集聚,一些拥有资本的人逐渐掌握权利,以致学徒制度一天天的演变成一种不适当的制度。当在行会成员中出现了富有者,他们就开始握有行会的统治权,并且用来压迫贫者。这样就引起行会成员间竞争,于是人们不是去努力生产优质产品,而是热衷于廉价产品的生产,以致行会终于成为产业组织的障碍物。在它衰落的同时,具有悠久传统的学徒制度也开始出现衰退的倾向。

三、 学徒制度崩溃,以学校为中心的技术教育建立、发展阶段

(一)、以学校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初创期

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技术教育理论和实践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就已经出现。但是,技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形成,则是文艺复兴时期以后的事情。在17世纪由许多改革论学者如英国的培根、巴昆等学者提出的技术教育改革的建议,虽然在当时均未能付诸实施,但在该世纪结束的时候,这些方案的实施逐渐趋于具体化。

首先实现这些建议的是由德国的费朗凯(A.H.Francke)创建的实科学校。费朗凯企图把技术性作业引进学校教育的尝试,最初是在费朗凯学院用来教育贵族子弟的高等预备学校中实现的。该校开设了车削加工,玻璃研磨、铜板雕刻等手工作业课,还组织学生到车间或工场参观。但是由于这些作业课是同正规课程区别对待的,它在学校教育中只是处于附属性的地位。

1708年,泽姆拉开办"数学、机械实科学校",是真正为市民阶级进行职业教育而开设的学校。这种实科学校是由泽姆拉首创的。1747年,海卡在柏林设立了"经济、数学实科学校"。该校同泽姆拉试办的学校相比,除在其内部设语言班、读书班、机械班、几何班、建筑班、地理班、手工业商业班、特别班(其中机械班占主要地位,聘请手工业者充任教师,通过实习学习各种机械的有关知识)等8个班级外,其他各方面没有多大的差别。但海卡的学校建立之后就吸引了许多学生,并且依照同样的模式在各地建立起这种学校。最后,被弗利奇二世列为王室的教育设施。海卡创办的实科学校之所以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是因为到18世纪中期,人们普遍认识到为了国家的统一,实科学校教育乃是谋求经济繁荣,政治进步和提高国力的基础。

(二)以学校为中心的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发展时期

18世纪后半期,以英国各种机械的发明为开端的产业革命给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带来深刻影响。由于机械的使用,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因此,原来的手工业者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到处都在建立工厂,企业主可以任意决定劳动工资和劳动条件,妇女和儿童取代成年男子进出于各种产业部门,导致工资日趋下降,劳动时间不断延长,车间卫生状况日益恶化。具有如此巨大影响力的产业变革在技术教育上没有任何反响是不可能的,16~17世纪以来日趋衰退的学徒制度,又因产业革命而遭到决定性的打击。以此为转机,近代技术教育机关及其体制进入了整顿阶段。

英国

英国在此时出现了两类职业技术学校。一种是以培养与训练雇佣劳动力为目的的"作业学校","星期日学校","贫民学校"。在英国由于"圈地运动"和"动力革命",致使贫苦农民及其子女涌进城市,工人也受到失业、贫困的折磨,因此,贫苦儿童的教育被作为"济贫"手段而加以实施。"作业学校"等就是为贫苦儿童创办的。伦敦的"工艺学校"是在贫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世纪初,这种学校在英国各地有很大的发展,比如1821年,伦纳德、霍纳创办了爱丁堡工艺学校。该校的任务在于对机械工、手表制造工业的职工进行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以机械工艺学、数学、化学为主,并且特别注意算术、几何等基础知识。第二种学校是以培养技工和专业人才为目标的矿山、铁路、航海学校等。由于在纺织、采矿、冶金等行业使用蒸汽机,英国从木材时代进入了煤和铁的时代。1700年,英国年产煤只有260万吨,而使用了蒸汽机后,1835年年产煤达到了3千万吨。1850年,英国已铺设铁路6621英里。显然,英国煤、铁的生产和铁路交通线的建设,要求培养采矿与交通方面的技工与专业人才,于是英国政府于1850年创办了矿山学校。英国的产业革命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据统计,从1770年到1840年,英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