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理论基础从劳动技术教育论到创业教育论
我国学校职业教育始于清末的洋务学堂,属于清政府"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的"西学"范围。科目限于农工商科,成为实业教育。在认识上仅视为致用的实学,与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的变化没有什么关系。辛亥革命之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商业得到一定的发展,职业教育兴起,才形成我国二十世纪初期的职业教育思潮。当时许多教育家都对职业教育作过理论的探讨,黄炎培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的定义,是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体之义务。而其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目的、体系和实施职业教育的方法等都作了系统的论述。其理论研究奠定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基础,但与实践的距离很大。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对职业教育认识上的失误,一度将其划入资本主义教育的范畴,统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政策更使"职业"的观念缺乏,所以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中断。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职业学校的发展,我国职教理论的研究开始起步,以1984年高奇主编的《职业教育概论》作为我国第一部职业教育理论著作开始,陆续出了不少研究成果,总结了国内职业教育的经验,并大量吸引国外职业教育经验,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框架。由于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研究起步较晚,仅20年时间,研究成果以教科书类型多,理论专著少,借鉴外国的多,对于结合本国的实践创造较少。
从政策文献的角度考察,1955年1月9日《人民教育》杂志题为《积极地稳步地提高教育质量是今后普通教育工作中心任务》的社论。其中提到"贯彻智育、德育、综合技术教育、体育和美育,使学生获得多面发展",首先使用"综合技术教育"的概念,这篇社论旨在阐发教育部于当年初召开的中学教育工作汇报会议精神,反映了教育部的决策意向。1982年10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中提到:"通过劳动技术教育课,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同时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既能动脑也能动手,为毕业后升学或就业打下一些基础"。这里的"劳动技术教育",是以劳动技术为主的技术教育,同时有培养学生劳动态度和劳动观的意思。直到1985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在上世纪末期,无论是专家学者的探索,还是政府和政策的决定,职业教育受到相当的重视,但在办学实践,仍是以培养劳动技术为主,理论探索也难提出改革良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席卷全球的信息浪潮,对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产生了彻底的影响。面对这些,教育应当而且必须做出自身的选择。20世纪70年代,针对学校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许多学生毕业后生活和生存能力较弱的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学会生存"的教育主张。各国的教育改革也表现出生存竞争的趋向,导致后来教育"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对环境的破坏性不断加强,人的道德滑坡,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到了20世纪80年代,又有学者提出"学会关心"的教育主张,应教育学生热爱环境,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社会和他人,到了20世纪90年代,信息时代要求人的素质无法在一段时间学习和培养来完成,必须不断学习和完善,不断适应日益变化和发展的社会,也就要求学校教会学生"学会发展","学会创新",创业教育论思想是学会发展和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对每一位劳动者来说,过去那种一劳永逸的学习时代背景不在存在,无论是"学会生存"还是"学会关心",虽然很重要,但无法使学生适应日益变化的职业和社会,在职业教育中,过去那种学一门劳动技术管一辈子的教育难以满足人们现在的要求,职业教育更重要的目标应教育学生学会发展,学会创业,这比一门劳动技术更重要,创业教育思想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一条好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