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理论课程是高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改革理论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目前的理论课程大多是以学科课程的形式,系统简约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虽然加强实训教学是大家的共识,但我们也应注意到理论课程不可取代的基础作用。
理论课程是高职课程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有多种,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法国的准备型模式等。在不同的课程模式中实训教学占很大比重,但都离不开理论课程。德国“双元制”模式中的“一元”就是在校学习理论课程,或集中一段时间,或一周安排两天左右的时间学习理论课程,其中职业学院的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分别要占理论课时的15%和35%,合计50%。英国的职教课程模式是工读交替模式,受传统学术的影响,英国高职重视理论教学。特别是经过上世纪末高等教育改革后,英国高职对理论课程教学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有的学者把法国的高职课程模式称为准备型,法国的高职专家认为基础科学是技术的源泉,与其让学生获得一些应用技术,不如让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理论,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所以法国高职教育的理论课程所占比重在欧盟中是最高的。可以看出,理论课程在各高职课程模式中的地位是很牢固的,不会因为加强实训而放弃理论课程。这是因为,一方面理论知识对技能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理论知识能增强学生的未来职业适应能力,能使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职业变换。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认知结构必须以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有联系的旧知识,并且加以“固定”或“归属”的一种动态过程。学生在高职教育中形成的认知结构在后继的学习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认知结构是学生后继学习的接口和条件;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去学习的,学习者先前的知识结构是至关重要的。理论课程中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决定性的影响,在理论课程中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将会提高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动的能力。理论课程具有实训课程不可取代的作用,理论课程的改革不应只是简单的删减,而要从建构知识结构方面多下功夫。
理论课程改革的思考
精心构建知识结构在教学中流行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理念,这个理念强调大力压缩理论课程,理论不求多,不求系统,以能理解操作技能为度,节约大量时间去强化操作技能。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虽然较强,但学生的认知结构是较零散的,不完整的,致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较低,发展潜力差,难以适应岗位的变化。知识够用理念是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发展起来的,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认知结构应有一个质的变化,即由零散不完整的结构到精致结构,这个精致结构具有宽频带,综合性强,开放等特点。既然高职专业是面向某类职业或行业,理论课程就应该覆盖某类职业或行业,不能仅限于某种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另外理论课程还应包含一些人文知识,所以其知识频带应该是较宽的。现代生产需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几个学科的简单相加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开发新型综合课程,重新构建知识结构,是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重新构建的知识结构应是开放性的,否则,一个僵死的知识结构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意义不大。如何做到开放,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布鲁纳的理论,他主张在提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可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东西,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
理论与实训相辅相成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共同构成了高职课程体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实训课程中要完成对学生的初步职业技能训练,在职业技能训练中能促进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理论课程必须从知识基础方面支撑实训。
以学生为本位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构建是一个主动过程。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布鲁纳认为:掌握某一学术领域的基本概念,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还包括培养对待学习的态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学生个性,注意学生学习态度和动机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关键能力理论课程的实施,不能只是把系统分类的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还要培养他们的关键能力。国际上认为这些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管理与自身发展;在工作中与人合作,交流;管理任务和解决问题;数据应用;技术应用;设计与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要贯穿整个高职教育过程,理论课程担负着与实训课程同样的任务。
理论课程改革的实质是构建适应学生发展和生产技术进步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课程开发过程,需要教育者用精心和苦心,用概念和原理构建精致的知识体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更好地吸收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在理论与实践交融的过程中,建构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