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要求对当代职业教育体系及其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壮大。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介绍,2007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在2006年的基础上又扩招了50万人,总量突破了800万人,提前实现了至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的目标。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约为3000万人,基本实现了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保持大体相当的预期目标。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在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做到结构合理,进一步完善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普、职、成教育的沟通,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要求体制灵活、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力就业紧密结合。
二、当代职业教育体系之不足
1.作为投资主体的财政投入弱化,且差异明显。据统计,2001年至2003年,全国教育经费年均递增19%,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面临困难,主要表现为:一是中等教育的财政内投入增长缓慢;二是全国企业办学经费投入水平大幅下降。
2.发展不均衡。现有职业教育体系发展不均衡突出表现在布局结构上的不均衡,实质上反映为职教体系与市场结合的不均衡,东部与西部发展上的不均衡,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二元结构在职教内部的反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在区域发展上,无论是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总量,还是中职生占高中阶段教育总人数上,均呈不均衡的态势。教育部公布的2006年各省市中职生招生人数表明:2006年青海中职招生总数仅为1.6万人,而广东为49万人;同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反映在中职人数为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比例,这一结构性指标上来。据教育部成教司公布的2005年中职招生数(不含技工学校)为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数(42%)的,均为我国中西部的十个省区,其中西部地区有5个省区达不到35%。这一历史性的巨变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
3.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力量薄弱,也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体系的正常运行。我国有13亿人口,但是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仅有科研人员二十多人,难以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科研保障。
4.行业企业参与度不高,制约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职业教育具有教育与经济的双重属性,其资源具有生产资源的特征。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少国有企业在改革与改制中剥离职业学校资源,使职业学校资源流失现象严重。此外,从就业制度角度来看,还有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等问题。
5.从形式上来看,我国职业教育与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仍有差距。
三、几点设想
1.强化政府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导意识和宏观调控的发展意识。目前迫切需要强化政府对双重需求主体的矛盾进行强有力的调控,实施学制灵活、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互动衔接的开放性与终身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体现教育与经济的双重属性。
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必须放眼全局,从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发展农业必须发展非农业,繁荣农村必须加快城市化步伐的理念出发,采取统筹发展战略,打破过程单一的发展模式。
3.进一步强化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经费保障功能。财政经费应注重向职业教育投入倾斜,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确保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占财政教育经费的比例逐步回升,并把这一指标纳入当地政府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同时,教育财政部门应组织专家对职业学校使用财政经费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确保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4.将职业教育体系纳入终身教育体系。
5.职业教育要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弹性学习制度,尽可能与每个学生的个性相适应,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6.在教学上体现多样性的办学理念,尽可能满足所有人千差万别的学习需要,不仅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能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各种不同需要。
7.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政府必须在职业教育中继续发挥主体作用,建议借鉴英国的经验,将教育与培训整合起来,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证书教育的整合,技能证书与专业证书的整合,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确保职业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