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社会转型与经济结构变革时期,按照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示的精神,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殊的教育体制,为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培养具有开拓创新性的新人。教育改革要发展,必然和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在如今日新月异发展的中国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才跟的上时代的脚步,如何才适应世界的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成为推动我国教育发展、经济发展、全民素质提高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职业教育如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如今和高等教育同步发展,有时职业教育甚至比高等教育更加受欢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要考虑到两者并存,相互发展,使之一同促进社会的发展最出有利的作用。职业教育是针对我国发展的技术人员的一种培养,他专职,单一,有限制性。而我们的普及及高等教育是社会的发展乃至国家经济水平评定的一种保证。我们不能只要普及教育或高等教育,也不能只发展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对社会对国家有很大作用时,我们要适当他的发展,更加推动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而职业教育也是属于教育的一种。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靠教育,也不仅仅是靠职业教育,而是靠多方面的重要因素。当然我们不排除在经济发展中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我们只有根据经济的发展才能安排教育的进程,也只有靠教育的进步才能扩大经济的发展,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千丝万缕的,更是密不可分的。
一、职教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改革对策
1.确定适度的职教发展规模与速度。衡量职教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是否合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用教育经济学的观点透视,职教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最终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的制约与支配。就一个地区而言,职教的发展规模应该是这样一个统一体:以适应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以满足或基本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对各类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为目标,既能同基础教育及其他教育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又能自我形成自身的合理结构,形成运转灵活、功能齐全、效益最高的机制系统。衡量、考察职教规模的合理性,其最根本的要求就是看这种规模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否吻合以及结合的程度如何。但这种“吻合”和“结合”不是刻板的一一对应,而是职教应主动并适当超前于经济的发展要求。因为教育系统是一个时滞系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个合格的中职人才,从初中毕业算起起码也得2~3年,若培养一个合格的高职人才,则需更长的时间。因此,从教育系统的时滞性规律出发,必须进行职教人才需求预测,确定适度的职教发展规模与速度,避免盲目性。
2.适当调整职教布局。职教布局是指一定数量和比例的职教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分布、组合状态。现实的职教布局是以往不同时期职教资源配置的延续,也是今后职教布局调整优化的基础。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仍以县为基本行政单元兴办职教,这固然有利于调动基层办学的积极性,但实践中越来越清楚地看出单纯在狭小区域内进行职教布局的局限性。在一个县的范围内,某种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容易饱和,很难长期办下去。但是,一个专业只办二三年就停止,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习基地等方面都会造成很大浪费。而且,专业教师本来就很难解决,如果再频繁转行就更难解决,并且不利于按照职教规律和特点办事,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以下解决办法:一是在本县统一设学、布局的基础上,本着跨区协办、优势互补的原则,同邻近的一个或几个县联合办学,同类学校或专业的设施、师资统筹使用或互相调节使用,以形成聚集性优势,扩大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互有余缺而又各有优势的学校或专业,实行跨县招生,以发挥某些“拳头”专业的长效作用。二是以地、市为中心,采取区域性覆盖的形式统筹发展中职教育,将各县市职业学校进行专业分工,联合协作办学,跨县招生,学生毕业后回本县市安置,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本县“小规模与大需求”、“长专业与短需求”的矛盾,拓宽专业设置和生源渠道,提高办学效益。三是以地区的行业分布特点作为基础进行统筹安排。如东部的上海,从产业结构分析,目前及今后几年内主要行业是机电、仪表电子、信息通讯、商业、金融、外贸、建筑、旅游等,上海职教的结构布局就必须覆盖这些基本的、主要的行业;而以传统农业为基本生产方式的广大西部地区,则要将发展职教的目光投放在农业、畜牧业等相关专业上。
3.培育职教市场。职教供需的市场机制与行政机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指办学机构同用人单位所构成的供需双方有着直接的横向联系。从法律的角度看,它们双方是平等的。职教市场作为价值规律起作用的一种运行形式,要求职教内部结构的调整、层次规格的确立、学校专业的设置、课程安排的变化等,均受市场供求关系的支配,以此达到适应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通过职教市场,能直接反映学生就业率的高低,检验职业学校是否真正办出了特色和水平。
(1)建立“人才交流中心”,使正常的市场活动中留有国家宏观控制的成份。“人才交流中心”主要应具备的职能是:根据经济、社会综合信息,分析社会对人才就业增长的需求——“劳动力结算”,同时根据教育能够提供的容量进行“教育结算”,据此科学地进行人才规划;从总体上研究各市场的“营销”策略,指导教育部门安排人才的培养策略,汇总一定时间内的人才流动情况,并与有关因素一起进行相关分析,作出评估,提出引导人才流向的对策。
(2)加速人才培养,建立起“买方型”市场,形成新的供求格局。
(3)改革工资制度,使工资成为吸引人才、促进人才流动的一大物质手段。工资改革第一步要合理地调整工资结构,理顺专门人才复杂劳动所得与简单劳动所得之间的关系。第二步要逐步建立起依靠市场自行调节工资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