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他对教育的本质、目的、教材和课程、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新的见解。改革和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一)实用主义:哲学基础
实用主义哲学是实用主义产生的理论根源。该理论的首倡者皮尔斯(1878)认为,“任何一个观念的最本质的意义即在于它能引起人的有效的行动,我们思考时,只须考虑它含有什么样可能的实际效果”。在他看来,不产生效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存在就是有用”。这种观点虽然是主观唯心的,但对于当时正处于资产阶级开拓创业、发展工业的美国来说,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实用主义另一代表詹姆斯继承了皮尔斯关于“存在就是有用”这一观点,同时进一步提出了“有用就是真理”的观点,指出“一个观念,只要相信它对我们生活有好处,便是真的”,他还认为:世间一切存在的事物、事实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经验,经验就是整个世界。
杜威在他们的基础上对实用主义作出了新的发展。不仅接受了皮尔斯“存在就是有用”这一观点,同时也采纳了詹姆斯的“有用即真理”的真理观,坚持检验真理的标准就是有用。他认为“哲学的基本范畴、概念并非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是人用以适应环境、整理经验的工具”,据此,他称之为“工具主义”哲学。此外,他还提出了“经验自然主义”,认为自然的存在离不开人的经验,自然并非独立于人之外完全物质化的,相反,自然是依赖经验而存在,事物是依据人的思想而存在。在经验论的基础上,杜威发展了他的“思维五步法”,提倡试验和探索,强调“常试错误”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上述实用主义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构成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直接理论基础。
(二)庸俗进化论:社会学基础
杜威秉承实证主义者庸俗进化论的思想,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如字母与字句间的关系:字母拼合成字句,个人连合成社会”。他把人类社会视为单个个体的简单叠加,整个社会是由原来的人性(本能、习惯等)的个人连结。他极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观点,指出社会既然是人性的组合,那么在此起决定作用的当属教育。他提倡采用教育而非阶级斗争的方式推进社会的进步。认为“社会发生各种暴力斗争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未能用智慧去对待利益的冲突”。为了这种达到社会改良的要求,杜威又提出了“社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提倡人的社会功能以及人人为社区为群体服务,使人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价值。
(三)生物化的本能论:心理学基础
机能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的实质在于有机体采取一定行动来适应环境并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理论十分重视心理学的实用效能,并且认为生理决定心理,心理又决定世界。杜威接受上述理论并且将心理活动生物学化,视之为本能的活动,否认社会实践对人的意识的决定作用。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的任务就是按照儿童本能生长的不同阶段,供给他适当的材料,促进本能的表现与发展”。在这种本能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主张。认为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儿童而不是教材。“教材只不过是精神的食粮,是可能具有营养作用的材料”。认为唯一重要的方法是心理因素的扩展和类化作用的方法。基于此,儿童被视为起点,是中心和目的,对于儿童的生长来说,一切科目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儿童的个性、性格比教材更为重要。
(四)资本主义开拓与创业:历史背景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另一个基础是美国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背景。美国自从南北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工商业迫切需要发展,现代工业的发展也向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时的教育主要是从欧洲传来的旧教育,这种教育只注重古典人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科学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因而严重束缚了社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迫切需要进行教育改革以适应新的发展的要求。需要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培养资本主义大发展所需的各种实用人才。此外,受卢梭、裴斯泰洛齐、培根以及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影响,美国在自己本土发起了“新教育运动”,该运动主张重视儿童的手工活动和实践操作技能,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产生了新的教学方法:韦西教学法。杜威受这场运动的启发,他结合自己的实验,通过改造前人的经验和观点,最终形成了自己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