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高度发展为德国经济发展和拥有高度发达的工业技术水平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双元制”是德国采取的一种较成功的办学体制,它为德国培养了操作技术高超的技术工人,生产出的产品不仅品质好而且做工精美,因此,他们的经验被许多国家借鉴和采用、推广。
双元制的本质在于,向年轻人提供职业培训,使其掌握职业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提供岗位培训。通过“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可以胜任其职业领域里的所有工作任务(即其职业范围领域里的所有企业里的工作) ,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工作岗位的任务。同时,他们在掌握了业务能力的基础上,还学会大量基础知识以及有实用价值的社会能力,这样,其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就得到了大大的增强,为自己的人生道路作了坚实铺垫,可以更成熟、更出色地扮演其在社会中的角色。
当前“双元制”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在整个办学过程中,“双元制”采取的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培训企业起到主导作用,即由培训企业提供岗位需求,学校与企业共同协商,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整个教学过程。
(二) 企业里的培训费用由企业负担,包括培训费、培训资料费和学生每月补助费等等。学校里的培训费用主要由州政府负担。
(三) 学校负责理论教学部分和校内培训,企业负责实地培训部分。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序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四) 教学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在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毕业时注重考核,严把质量关,拿到上岗资格证书后才能工作,这样使得职业教育表现为就业率高,学用一致的特点。
作为一种较为成功的办学体制,它对各国职业教育发展均起到了一种借鉴和推动作用,在我国,研究“双元制”的特点、工作方法、经验的工作已作了很多,经过研习,笔者对“双元制”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认为在我国目前引进“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和思想的过程中主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从全社会角度出发,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关于职业教育颁布有多部法律,如《职业教育法》, 《培训员资格条例》, 《青年劳动保护法》, 《职业教育促进法》, 《手工业余例》, 《培训条例》等,而且在学校教育层次安排中建立有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即从初中开始体现职业教育思想,将学生逐步按意愿分流,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学习,同时各种类型的教育形式实现互通,互补,如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
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毕业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这样不仅在法律上保障职业教育,而且在社会公众心目中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同样重要的,职业教育的思想已深入人心。而在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层次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较低,生源质量较差(不论中职或高职学校录取的学生均是上不了高中或普通高校的落榜生) ,学生亦受各方面的歧视;另一方面职业学校经费紧张,办学条件较差,举步维艰。要改变这种现状国家必须一方面从政策上保障职业教育的地位,如和普通学校的学生在升学方面同等待遇,在就业方面优先考虑等;另一方面大力推广职业教育,颁布相关法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形成职高、中职与高职的有机衔接,并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增加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与合作,全面推广和执行上岗资格证制度,从而使职业教育成为社会必要的教育层次。
二、德国教育专家胡勃先生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它为一种教育制度,不如称它为一种‘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即双元制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就业和直接通向生产岗位为未来而工作的一种教育,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德国双元制职教体系从教育和实践训练时间的分配,培训的运行机制到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方案的描述,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都表现出强烈的实用性、综合性、岗位性、技能性等特征。一个产品的质量取决于所使用的生产因素以及尽可能地把这些因素加以最佳结合,其中从业人员的劳动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许多行业,尤其是在科技含量不高的传统工业如汽车、机械、服装、建材、化工等,它们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急需大量第一线的技术操作人员。随着经济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还有大量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