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如何完成860万中等职业教育招生...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1-03-15

在近日召开的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必须以对国家负责的态度、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认真圆满地完成今年中等职业教育860万人的招生任务,并且要把完成这一任务当成今年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靠什么来完成这项战略任务,鲁昕强调,在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然而,中职教育的吸引力是否已经提高到了足够完成这一任务,我们的底气还是不足。

其实,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各级部门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继2005年起,国家出台了支持中职发展的学费减免政策,每生每年可享受1500元的学费减免。而在全国五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之一的河南省,不仅对涉农专业的中职学生实行学费全免,而且还向特困学生发放每月不低于100元的生活补助,使特困生也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在对职业学校的办学支持上,很多地方政府更是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集中财力新建了职教城、科教城、大学城,使职业学校成为当地最漂亮的学校。

然而,最近几年,却有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面临招生困境。门可罗雀的中职招生与门庭若市的普高招生形成鲜明对比。在政府热、社会冷,学校热、学生冷的大背景下,每到招生时节,很多地方都会上演抢夺生源的大战,甚至出现福建惠安数百名尚未毕业的初三学生被县教育局强行“保送”上职专一类的丑闻。

对于中职教育缺乏吸引力,有一种说法一直误传至今,即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这种观点反映了一定的现实,却没能揭示其根本原因。要追本溯源,就必须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如果我们没有自揭伤疤的勇气,总是扮演自欺欺人的角色,会造成对自身弱点的短视,从而使中职教育陷入无可救药的恶性循环。

一差过硬、全面的质量保证。在先天缺乏学历优势的前提下,中职教育靠什么吸引生源?毫无疑问应该是育人质量。如果学生感到在校学不到东西,也就会失去对职校的信赖。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省市职教火爆,而有些地区职教冷清;有些职业学校门庭若市,而有些学校却无人问津的根本原因。

二差持久、优质的就业保障。学生家长对职教育人质量的关注,最终必将转化为对就业的关注。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不遗余力地宣传全国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平均已经达到95.77%,很多学校也在招生简章中自吹自擂就业率百分之百。然而,火眼金晴的家长们却很少有人买账。原因很简单,一切以眼见为实,周围亲戚朋友的小孩读完中职以后很多人都在家里呆着,一毕业也就失了业。现实中,企业出于节约人力资源成本的考虑,自然非常愿意接纳学生到企业低薪顶班实习,从事技术含量非常低、简单而又单调的流水线作业。这种虚幻的“顶岗实习安置率”往往被学校有意无意地当成“就业率”逐级上报,结果是教育行政部门向社会通报的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一年高于一年,而很多的职校毕业生却长期在家待业,令家长头疼。这种并非刻意的就业率“欺骗”,通过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使人们对中职教育的信心大打折扣,很多深受其害的毕业生家长甚至给学校做起了反面宣传。

三差公平竞争的政策待遇。对于中职教育,很多职业学校的校长普遍抱怨政府表面上重视,实际上无视;口头上重视,政策上歧视,人为导致中职教育名分不好、声誉不佳。仅以中考招生为例,虽然大家都在说“普教与职教没有高低之分,只有类型不同”,“就读职校一样可以大有作为”,可真的到了制定招生政策,职业学校不管是国家重点还是省级示范,无一不排在普高三批之后,只能拾掇普高挑选剩下的低分学生。这种人为分级的招生制度,向家长传达的暗示则是职业教育低人一等。所以,为数不少的学生仅仅是为了面子而放弃选择就读职业学校,放弃热爱的专业。前几年,部分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帮助中职学校招揽生源,相继出台了免费免试登记入学和提前毕业分流、春季招生等职教招生的“优惠”政策,这种仅在成绩不合格或偏下的初中毕业生中运作的政策,不仅解不了中职学校生源危机之困,反而败坏了中职学校的社会声誉,使中职教育的吸引力越来越差。

当前,要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使其得到健康、持续、稳定、长足的发展,我们还有很多务实的工作需要去做。正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所说,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一是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二是要降低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习成本;三是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四是要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五是要加强职业教育继续学习体系建设。然而,这些措施的落实和实现都任重而道远。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