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90年代中期确立地位,大规模发展始于90年代末,这20年间对高职教育的研究从未间断。对中国期刊网的搜索结果显示,关于高职教育的文章二十多年来共有7476条,而且70%的文章都发表于 2000年之后;各类高职书籍已出版百多部;“九五”“十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有关高职的共有57项,“十五”比“九五”多47项。2001年,教育部34项重点课题中,高职占到了8项,接近1/3。这说明高职教育已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且 2000年以后开始形成高职研究的热潮。虽然我国高职研究的时间非常短暂,但还是形成了研究问题相对集中的三个阶段,即早期、中期和近期。本文以1994年以来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为样本进行论述。
一、以高职发展的动因、内涵和办学途径等基本问题为焦点的早期研究
从研究成果的数量看,2000年是个分水岭。这一时期关于高职的论文和书籍虽然并不多,却是高职理论的重要奠基期,对高职发展动因、内涵和办学途径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探索,澄清了人们关于高职的基本认识。有些成果对高职的实践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关于高职发展动因的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为何会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得到肯定并开始发展,这是这一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论证高职发展的必要性是研究高职发展的关键。多数研究认为,经济发展导致的对人才智能结构需求的升级是高职大规模发展的根本动因。石伟平教授对高职发展动因做了很好的归纳:(1)经济原因。科技进步与生产中高科技含量的增加,要求提高一般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以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级职业人才的大量要求;(2)社会原因。在失业问题已经相当严重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避免高失业率带来的大量的社会问题,发展“高职”规模,以推迟相当一部分人的初就业时间;(3)教育原因。在高校入学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为了分流,减轻传统的高校升???压力而大力发展“高职”,而且也是为了满足民众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求。
2.关于高职内涵与办学途径的研究。1994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第3、4、5期连续发表多篇文章,讨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实施和发展问题,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尤其是关于高职内涵的研究是这一时期的热点,而这是发展高职的关键问题,至今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杨金土等同志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高等技术教育,”①借助人才结构理论对其进行了说明。他认为社会人才主要有四类,即理论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主要有三种类型,即高层次的技术员类人才、有一定实践技能又有一定专业技术的“技师型”人才和管理人员,其中技术型人才是主要的;在办学途径上,主要有国家、地方政府或社团办学,产业、行业、企业办学,社会团体、私人办学,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包括引进国外资金所实行的联合办学等,这是对高职概念和办学途径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论述。在高等职业学校叫什么名称的问题上,有研究者建议,根据我国的实际和国际上流行的称谓,可以称“技术学院”或“技术大学”,其理由有二:(1)这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所进行的教育通常叫“技术教育”。现在我国统称职业教育,实际上涵盖了技术教育;(2)便于同国际上接轨和交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类教育称之为“技术与职业教育”,许多国家都采用了“技术学院”“技术大学”这样的名称。石伟平教授重点就高职姓“高”还是姓“职”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原上海第--`32业大学吕鑫祥教授的观点也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可以对高职作以下阐述:一是高职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它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部分。二是高职的学历教育可以有很多层次,即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层次。我国当前高职教育大部分为大专层次,它与我国高专教育的主要特征是相同的,同属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第五层次教育,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三是,高职的非学历教育是一个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幅度较大的领域,其主要方面是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技术登记培训”②。
除这些基本问题的研究外,这一时期还有不少关于高职的比较研究及中、高职衔接的研究。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经验的介绍上,如台湾地区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美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等。这些研究主要是在对国外高职教育的静态剖析,其目的是希望从国外高职教育的发展中找到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在我国发展高职教育的初期,这些研究成果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人才培养模式和学制改革为焦点的中期研究
1.对产学研模式的研究。2000年以后,随着高职规模的迅 速扩充,理论界和实践界均意识到,高职发展必须从规模扩充转向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在这一基本认识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建设成了这一时期研究的焦点问题,具体来说就是重点研究基于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时间大致持续到2004年。从2002年起,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连续召开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大会。经过三次会议的凝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产学研结合”被高度认同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定位和必由之路。这一时期,对产学研结合的讨论和研究达到高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编写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集中反映了这一成果。这一时期有1/3的研究涉及了产学研问题。2003年8月,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六届三次常务理事会上,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处处长李志宏指出:要“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强调调整专业结构,面向就业市场进行专业设置,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密切结合,推行“订单式”的培养。产学研的研究从方方面面开始进行,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经济动因,中国产学研合作的产生、发展过程和趋势,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其给我们的启示,学校经验性研究如介绍上海第--`32业大学产学研合作的经验等。这一阶段从各个方面对我国高职发展施行产学研的办学形式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实践总结。黄尧认为,职业教育实行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明确要求。实施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国际社会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发展趋势。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发现,在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上,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条主线和一种明确的办学形式,并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办学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