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13年仅仅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对年轻的中国职业教育来说,1913-1926年的13年却是一段值得纪念的日子。19l3年,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提出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认为小学普通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需要加以改良;1917年,针对当时学生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他开始倡导职业教育;1926年,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认识到,仅靠教育内部的改良无法解决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传统教育只有彻底革新。他旗帜鲜明地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认为职业教育只有冲破旧教育论教育的狭隘圈子,主动与社会保持沟通与联系,努力体现社会性的特点和社会化的作用,才可能最终形成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健康发展。
一、1913年:提出实用主义教育--小学教育需要改良
1910年,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黄炎培接受其师蔡元培的邀请,出任江苏省教育司长。他在经过多方调查之后发现,当时的教有存在着严重的学用脱节问题。他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文小说:"今之学子,往往受学校教育之岁月愈深,其厌苦家庭鄙薄社会之思想愈烈,杆格之情状亦愈者,而其在家庭社会间所谓道德身体技能知识,所得于学校教育堪以实地应用处,亦碌碌无以自见。"学子自入学校,起居饮食无一不与家庭与社会相杆格。往往毕小学业,习农则畏勤勤之多劳,习商则感起居之不适。而自实际应用上观之,其所学故无一所得也"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他认为,应从学生普通教育入手,即在小学推行"实用主义教育","打破平面的教育,而为实体的教育","改文字的教育,而为实物的教育"。具体而言,就是对小学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在课堂上,小学各科教学应与儿童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教材上,修身应注重偶发事项及做法,国文全取应用的,历史应授以职业界名人故事,地州多用画图,算术多用实事或实物,图画多用实物写生,体育习生活必需之特种运动,习外国语注重会话等。在教法上,要由原县的直观教学改变为"利用筋肉之感觉,不惟使生徒目睹此事物而已,直其令一一自行实验"。在范围上,实用主义教育应以儿童日常之经验为限。在种类上,实用主义教育应以儿童所遭遇者为限。黄炎培认为,只要对小学的课程、教材、教法加以改革,学生便能"由是而论知识,则观念益明确;论技能则修炼亦精熟。以是谋生处世,遂无复有杆格不入之虑"。
很明显,黄炎培所提倡的实用主义教育,主要针对当时小学普通教育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而言,希望通过小学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的改革,解决学生学非所用的问题,其着力点在教育内部,涉及范围较小,并未触及当时教育与社会、经济互不关联、严重割裂这一实质性问题,其采取的手法也较温和。故其实用主义教育仅是对当时积弊日深的小学普通教育的一种改良,也因之而能产生较大成效。几年时间,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即成为当时中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风靡全国。其对小学普通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后人在论及黄炎培的实用教育主义学说的影响时说,实用主义教育"于民国二、三年间蔚为一种思潮,流行全国"。黄炎培"民六以后之职业教育即以此为其思想之背景"。
二、1917年:倡导职业教育--传统教育需要革新
实用主义教育从开始提出就已经注定它无法解决传统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这一痼疾的失败命运,因为当时传统教育的弊端并不限于小学普通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脱离的问题。实用主义教育也许能较好地解决学生在校所生的国文、珠算、图画、地理等学科知识如何应用于生活实际的问题,却无法使学生在学校就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获得在社会上就业谋生的本领,当时学生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毕业即失业现象比比皆是。据当时江苏省公私立各中学的调查,"乙卯(1915年)升学者得百分之二十三,丙辰(1916年)得百分之三十九,此外大都无业;或虽有业,而大都非正当也"。
黄炎培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曰吾中国现实之教育,决无解决生计问题之希望;曰吾中国现时之教育,不惟不能解决生计问题,且将重予关于解决生计问题之莫大障碍。"当时由于欧洲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获得了有利时机。据统计,1913年以前,中国纺织、食品、印刷、文具、机械五金等十个行业的工厂总数为698个,工人总数为27万多人;至20年代初,几年时间,工厂总数就增至1759个,工人总数至近58万人,厂数及工人数均增加了一倍以上。职业界急切需要有一技之长的青年学生加盟,而传统学校教育却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失业大军。
1914年二月,黄炎培辞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的职务,当月下旬,他便以《申报》记者身份至皖、赣、浙三省作教育调查;9月,又去山东、直隶两省作教育考察游;1915年4月,赴美考察美国各类教育机构52处;1917年1月,赴日本及菲律宾考察教育;5月,赴南洋英、荷两属各地调查华侨教育情况。国内普通教育与社会实际的严重割裂与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方法,再加上他潜心研究西方的各种教育学说,使他深信:"方今最重要、最困难之问题,莫生计若;而求根本上解决此问题,舍沟通教育与职业,无所为计。"
1917年,他提出,学校教育在注重实用主义教育的同时,必须注重职业教育。他说:"实用教育主义产生第三年,谓是职业教育萌生之第一年,可也。""就抽象言,则教育不实用之害中之;而就具体而言,则职业教育之缺乏,实为其直接感受苦痛处。""语以抽象的实用教育,不若语以具体的职业教育之警心动目。"他提出,仅仅会写信、珠算、画图,还不能在社会上立足,教育要适应社会需要,适应经济发展,对学生"当更授以直接谋生之术",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就是实用教育"。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授人以知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给学生"以生活上应有之学识与切要之技能,使出校后便能谋生"。他要通过推广职业教育,来改变当时普通学校毕业生所学非所用,实业学校、专门学校毕业生所用非所学的现象。1917年,黄炎培倡议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出版《教育与职业》杂志,组织成立了职业教育研究会,并印刷出版了多种宣传职业教育的书籍。这些都表明他已从实用主义教育转向了职业教育。
综上所述,黄炎培由最初提出实用主义到倡导职业教育,表明其职业教育思想已初步形成。实用主义教育主要解决学生在校学习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通过学校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的改革,使小学生在校所学能切近其生活所用,其重点在于改革小学普通教育,其改革范围较小,通过教育本身内部改革便能很快产生较好的效应。而要解决教育与社会经济严重割裂,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毕业即失业等问题,靠传统教育本身内部的改革是无济于事的。
1917年黄炎培提出实施职业教育的一系列主张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表明这年是他由实用主义教育转向职业教育的关键一年,也表明他由原先认为实用主义教育仅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只需从小学普通教育入手,在教育内部进行小范围改革即可取得实效,转而认识到教育与社会、经济的互动关系,仅靠教育内部改革已经很难解决其自身弊端,需通过普通教育的改革,实施普通教育之外的另一类教育--职业教育,才能达到其革除教育弊端,教育为学生谋生、为社会发展服务之目的。笔者认为,黄炎培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提出,仅是对原来传统普通教育的改良,而其职业教育学说的倡导,则是对传统普通教育的革新。当然这种革新并未涉及传统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固有的弊端,无法改变就教育谈教育的封闭现象,因而这种革新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是彻底的,注定其不可能逃脱失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