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蹇是设计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先行者之一。
中国新式学堂的设立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洋务运动时期,但在1902年新学制颁布之前没有相互衔接的学校体制。张謇认为发展教育须循序渐近,必须统筹。他对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看法:“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对各等教育之间,他认为:大学之预备在分科高等,高等之预备在中学,而中学之预备在小学。“未设小学,先设大学,是谓无本”。办小学必须有师资,“师必出于师范。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所以,张謇第一所创办的学校是通州师范学校。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南通建立起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和特殊教育在内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系统。
在职业教育方面,他不仅亲自创办了农校、纺校、商校、师范、医校、伶工学社、垦牧初等小学校、垦牧高等小学校、工人艺徒学校、女红传习所等许多职业学校;还资助创办了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吴县铁路学校;为适应社会各方面对人才的急需,还办有蚕桑、发网学习班、保姆传习所、镀镍传习所,政法传习所、巡警传习所等职业培训班。他鉴于全国有近百万残疾儿童,缺乏职业能力谋生困难,于民国初年创办了南通狼山盲哑学校。由此可见,张謇所办的职业教育,从纵向上有高、中、初的层次;横向上适应社会需要,多门类、多专业;在教育类型上,有正规学校教育也有短期职业培训,有一般职业学校,也有为残疾人举办的特殊学校;有独立设校的,也有工厂、医院附设的;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功不可没。著名的戏剧家欧阳予倩和刺绣大师沈寿,曾分别担任伶工学社主任和女红传习所所长。张謇因沈寿病弱,亲自笔录她的刺绣技法为《绣谱》,作为女红传习所学生所用教材,使誉满世界的沈派天香阁绣法得以流传。这些职业学校的创办,把各种技艺的传习引进教育领域,破除了封建学校教育中没有技艺传授的立足之地和技艺传播的家族、师徒的局限性,是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创造性的开拓。
在张謇构建的教育体系中突出职业教育的同时,张謇的职业教育也颇具其自身特点:
职业教育与实业相互依托
张謇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父实业,母教育。”他把实业与教育的两者关系比喻为一个家庭的父母双亲,相互补充,至亲至密的相辅相存的关系。教育要靠实业来资助,而“教育又为实业之母”。也就是以教育来哺乳实业。用他的话“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 。所谓实业,张謇是指农业、工业和商业,简称农工贸。他认为“农工商皆资学问”。也就是说都要依靠学问,都是有很深的学问。欲求学问而不求教育则无与。实业离不开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他在总结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时指出:“工业之发达,工学终效之征也。”他在讲述自己实践的亲身体会说:“数年以来,竭蹶经营,薄有基础,益见实业教育二事,有至亲至密的关系”,而且,他以十分敏锐的战略眼光,看到“夫世界今日之竞争,农工商之竞争也;农工商之竞争,学问之竞争”也就是说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是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他认为“兴学为要中之尤要”,这些思想在19世纪初是十分可贵的。
张謇基于教育为实业之母的认识,早在1903年致瑞抚函中希望当局“赐通各州县遴选公正绅董,合志协谋,广兴实业教育。”他身体力行,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先办师范,然后造就了师资而办小学进行了普及教育;二是创办职业教育。张謇提出“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既然农工商都要有学问,所以他“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这是张謇职业教育思想的又一个重要特点,职业教育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纺织企业后,就创办了纺织染传习所;他创建了通海垦牧公司,开始了他的盐垦事业,就相应地建农学堂,这是他早在1903年,创办的第一个职业学校,后来还办了农科班。要修筑公路,发展长江航运,他就先开设测绘土木工科及交通警察养成所和筹办吴淞商船学校;为开办地方银行和发展实业需要的财务、商务人员,先后开办了“银行专修学校”、“甲科商业学校”等等。张謇认为:“苟欲兴工,必先兴学”。他在论述教育重要性时说:“教育为实业之母,师范为教育之母”,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也是实业之母,更何况他一直重视技能的提高和培训,所心各类和形式各异的职业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南通破土而出。
职业教育以实践为先、注重技能
科举制度重大弊端之一就是教育与实践相脱节。对此,张謇深有感触。1903年,张謇在《学制宜仿成周教法师孔子说》一文中进行了严厉抨击。他说“科举时代试士之法,始犹听人各占一经,或数经,行之既久,士不能有必得之术,乃好鹜多以自炫,试士者亦炫其多以张所得之才。于是夫兄之教子弟,自其成童至于弱冠,必责以尽读全经。而经乃徒供戈取科举之姿,全无当于生人之用。……世界文学,陶淬而各有其长。日诵千言,终身不尽,人人鹜此,谁与谋生?”
张謇的教育思想十分重视学习的务实和实践,主张“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所以“人皆有学,学皆务实”,这才有真知。他又说:“行之不力,终由知之不真”,这是主张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要求人们认识到“农工商之竞争,学问之竞争”,同时也是“实践责任合群阅历能力之竞争”,所以他要求学生“负责任,知实践,务合群,增阅历,练能力”。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他所办的职业教育以文化教育为基础,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目的使受教育者拥有一技之长去谋生,在社会上立足,这表明张謇很重视各种技能的训练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