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思想研究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1-03-15

办学指导思想主要指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是高等学校存在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源泉。在不同的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阶段,各种类别和层次的高等学校,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差异很大,因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特色教育、继续教育的有机统一体。我国已逐渐形成学校定位是战略,就业是导向,产学结合是必由之路的职业教育理念。如何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在办学行为中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有很多问题仍在进一步的探索之中。

农业高职教育的定位

目前,农业高职教育面临多元化的环境因素,在学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上存在着两种认识。一种认为高职本位其实只是权宜之计,早迟都要向本科办学水平靠近,在行政级别和办学水平上都要得到全面升格。这在教师队伍中特别是那些具有较高学历(硕士、博士)的中青年教师最具有代表性,这是他们从个人成长经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或仅仅出于个人发展空间需要的自然表达。

与此相反,也存在另一种认识,就是应将高职打回“老家”去。他们认为,首先,高职是西方的舶来品,西方的职业岗位能力培训与我国现行的专业教育体系具有很大差异,由于西方市场经济水平与我国初级阶段的水平差距导致在实践上缺乏参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进退反复。二是高等教育领域对于这支突然闯入的新生力量感情上并未真正接受,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物的高职教育搅乱了传统大学精英教育的盘面,从整体办学条件和实力上将两者比较,势必显现相当大的差距。三是从原中专经过整合后升格的高职,自身中等教育固有的惯性很容易扯后腿,在思想和行动上要摆脱旧的模式束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革需要假以时日,而在新的体系没有构建出来之前,在某些层面上随时都有滑回老路的危险。四是各级各类中职教育也不允许高职再用高职之名动用中职的“奶酪”。五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高职文凭的认同感其实是迫不得已。

因此,尽管全国高职教育已经形成了阶段性的社会声势,但其固有的不利因素,导致不同行业、不同高职学院的前景和处境微妙。为此,对于办学思想的各种探索尤其迫切,需要在坚持既有实践成果的同时,提出理性的、超前性的、批判性的观点。特别是在复杂的“三农”背景、不同区域经济背景和自身来源特别的农业高职教育背景下,更是如此。任何行动和实践都有深刻的思想根源,人类在思想家的导向下书写着历史,不断走向光明与繁荣,也曾留下不少因思想导致的曲折教训。关注和诠释高职办学的所作所为,将反思的焦点对准其思想根源——办学指导思想。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办学指导思想包含了学校定位与办学思路及产学研结合两个二级指标和四个观测点(学校定位与发展规划、教育思想观念、教学中心地位和产学研结合),其中的等级内涵标准作为专家评估的尺度,为学校自身建设提供了非常明确的参照。

农业高职教育的理念

通过对多数农业高职学院人才培养实践的归纳,其人才培养的理念框架如图所示。包括“一体两翼两市场”,“一体”即育人体系,“两翼”指科研和产业,“两市场”指作为目标的就业市场和生源需求市场。

本模型体现了学院外部的“两个市场”要素,即就业市场(目标市场)和生源需求市场(发展的能源)的基本观念,将学院存在的基点置于生源需求市场的需要,与就业目标一起构成了校方很难控制和把握的两个要素,实质为劳动力市场调节(隐形之手的调节)规律和政府宏观调控引导双重作用力的体现。学院是按照“一体两翼”的内部培养框架来组织教学,思考农业高职该“怎么教”、“教什么”和“谁来教”的问题。育人体系的真正“内核动力”则由隐含于其中的农业高职文化来驱动,如科学的技术观(理念)、民主的管理作风、自由的思想境界等。

科研和产业作为两翼,要求学院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形成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和机制,表现在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和服务上,实现校、企和学生“三方有利”的最高目标境界。职教的基本属性和身份是多重性的,其中与一般产业不同的是在自身和市场因素之外,同时受政府的宏观调控,即职教的社会公益性。在操作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地方,难免各方主体各自的职能不能明确界定并保证落实到位,有时政府的目标指向和市场的阶段性规律会有较大的冲突,各地方政府对职教的态度、投入和其他支持等等不一,管又不管,可管可不管,管多管少等实际情况都会对农业高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