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正是中华民族处于灾难深重的时候。作为清末恩科状元的张謇,为实现其“国泰民安”的理想而孜孜不倦地努力着。当他对腐败的政治失望后,便转而投身于实业。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张謇深深体会到职业教育的重要,从而边办实业,边办职业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其极有特色的职业教育思想。
(一)职业教育与实业发展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既是人民利益之所在,又事关国家之强弱。对此,张謇的态度是“窃维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民生计为强国之根本。要其根本之根本在教育”。张謇在创业的实践中认识到了职业教育与实业有着“至密至亲”的关系。他提出了“苟欲兴工,必先兴学”的教育人才观。从许多史料中可以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张謇所创办的各种专业学校常常与其所创办的实业齐头并进。例如大生企业集团的核心是纺织企业,需要大量纺织方面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于是张謇参照美国费城纺织专门学校的课程设置创办了纺织染传习所,次年更名为“纺织专门学校”。经营垦牧公司,需要改良棉花种植、预防病虫害,他创设了农业专门学校。企业的运营需要营销人才,他又创办了高校。为了推进地方自治事业,他又在通州师范设立了测绘、土木工科等。经过多年的努力,张謇在南通创办的众多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班,形成了以纺织教育为中心、多科性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当时南通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使南通这个偏僻落后的封建小城一跃成为全国的“模范县”,百年后又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张謇的这种将职教与实业发展、社会发展密切相联的思想,对当今我们职教的发展和办学宗旨,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为用而学,重视实践
张謇在职业教育(www.lifedu.net/news/zhijiao/)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十分重视教育与实业的联系。他强调“专门教育,以实践为主要”,光靠课堂教学获得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主张学生通过实地操作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在实践中获得工作经验,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从而为将来走上社会谋事求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他在自己创办的农业专门学校里,开设了土壤、肥料、遗传育种、农田水利、病虫害等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还要求老师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去进行现场教学,强调为用而学,学以致用,为了让学生有个良好的实习条件,张謇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如农校建立后,就分别建立了棉场、园艺场、家畜试验场、五山苗圃、养蚕室、森林事务所等实习基地,还捐资50万购地11万亩,作为农校大田实验基地。
总之,张謇的这种为用而学、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观,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对于指导我们当前的职教课程改革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道德在先,学术在后
张謇认识到才与德并非天然合在一起的,而常常是相互分离的。作为一名近代教育家,张謇一方面克服了传统文化中泛道德主义和缺陷,从社会发展和救亡图存的客观需要出发,强调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掌握技能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无徒手空言可为道德者”;另一方面,张謇又继承了重视德育的民族传统,针对清末民初道德凌夷的现状,强调绝不能忽视德育,认为“德行必兼艺而重,而艺尤非德行不行”。在德的地位方面,张謇主张“首重道德,次则学术”。他在银行专修科演讲时明确提出:“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他在《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章程》中强调了“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学生高尚之人格”,“养成勤勉耐苦之习惯。坚信只要学生真正做到了德才兼备,将来走上社会后肯定受到欢迎,自己也能干出一番事业来,又何患其学之无所用哉?”
今天,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时候,社会上的各种思潮、观念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职教学生。研究张謇的德育观,对于我们培养新型的社会劳动者之工作大有裨益。
尽管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张謇的职业教育(www.lifedu.net/news/zhijiao/)思想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足,但瑕不掩瑜,张謇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与实业发展紧密相联,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从多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等思想是我国职教思想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对于我们广大的职教同仁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