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新疆农职院:创建专业群,创新人....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1-03-16

从种子下地到成熟收获,从果树开花到采摘果实,这应该是农民和果农们关心的事。如今在新疆农职院,这个农民的耕种过程已经纳入了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走进了教学计划和课程表。

2006年年底,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之一。3年来,学院紧紧围绕自治区提出的建设粮食、棉花、特色林果和畜产品四大基地和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战略,一方面遵循农业生产规律和职教规律,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紧跟当地农业生产发展规划,提出创新专业群建设的思路,使学校最大程度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农业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因为农业生产有其周期性,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不断创新,构建起了符合农业生产经营规律和职业教育(www.lifedu.net/news/zhijiao/)规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副院长杨贵泉对记者说。

2007年4月,正是苹果树开花的时节。学院的园艺技术专业的20名学生打起背包,来到离校园千里之外的阿克苏。他们来这里,是因为课堂搬到了这里。原来,学院根据林果种植技术的特点,重新构建了“二周期、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周期”即“实训性生产周期”和“服务性生产周期”;“三融合”即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融合、教学进度与生产计划融合、技能考核与生产指标融合。

该校园林科技分院院长罗建国告诉记者,阿克苏是新疆的林果业最发达的地区,这里有数万亩果园,学校依托建立在这里的新疆特色林果业示范培训中心,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了6个示范基地,每个基地10亩果园,有苹果、红枣、核桃等品种。这些果园便成了学生的课堂。学生陈辉说:“在这里上课,不仅与实际生产结合紧密,而且很新鲜,现场操作,学起来也很过瘾。”

经过从开花到收获这样一个周期的学习,如今,陈辉已经进入了学习的第二个周期,即服务性生产周期。技术过硬的他成了当地果农信任的“小专家”。“有了为果农服务这个过程的学习,我自己的实践技能水平提高很快,收获很多。”陈辉感慨地说。

像这样严格按照农业生产规律进行人才培养的方案,不仅仅只在园艺专业,几乎涵盖了学校的全部主干专业。“我们在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时,更加看重是否符合农业生产规律和职教规律。根据农牧业生产特点,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有机结合,真正融入到生产过程之中。以工期安排学期,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因为只有符合规律了,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杨贵泉说,

近年来,自治区作出到2010年要使全疆林果业种植面积达到1500万亩,建设粮食、棉花、特色林果和畜产品四大基地的决定后,新疆农职院紧紧依托这些产业,探索创建专业群,以确保专业设置更加贴近生产对人才的需要。

在畜牧兽医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中,学院紧紧依托行业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完成了“动物科技学院质量标准体系”、“动物科技学院质量监控与管理体系”、“动物科技学院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三大体系建设,以畜牧方向为主的专业群得以建成。

通过校企合作,学院将动物胚胎移植应用技术中心建成自治区级技术服务中心,建成10个自治区级示范性校外实习、就业双基地,确保全部学生可顶岗实习半年以上。校企共建完成了动物病理分析、兽医临床诊断等5个具有生产性服务功能的校内开放性实训室的改造升级,完成动物胚胎移植应用技术中心、动物医院2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场,共能完成154个实训项目,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达87.6%,校外合作企业由原来的42家增加到57家。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一大批能工巧匠被聘为学校兼职教师,使专兼职教师达到了1︰1。

依照紧跟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思想,学院以6个重点专业为依托,带动了9个相关专业建设,形成6个专业群,全面带动学院各专业的建设。在9个相关专业中,校企共同开发建设20门优质核心课程。全面提升了6个专业群的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和课程建设水平,建设成果已推广到了学院所有专业,促进了学院各专业的办学水平提升。

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群建设的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质量。今年,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9%。他们把科技致富的“火种”带到了边疆各地,成了农民致富的引路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