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出自孔子的名言,几乎人人都耳熟能详。社会上流行的解释是:“学习功课要经常复习,是一种快乐。”这个解释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至少不是全对,因为它没有完全反映出孔子的真实思想表述。
在古代,“学”和“习”完全是两个概念,“学”的意思和今天的“学习”相近,偏重于理论学习。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多次说过“学诗”、“学礼”,可见“学”的内容基本是来自于书本的知识。
而“习”的概念就大相径庭了,古代“习”的意思是“实践”或“练习”,不同于当代“复习功课”的含义。可以说,“习”在古代就是实际操作,学习某一门操作技能,在古代往往是被称为“习艺”,而不是今天习惯说的“学艺”,可以说“习”在古代就是培养应用技能的职业教育(www.lifedu.net/news/zhijiao/)。
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正确解释应该是“学习的知识要经常用于实践,不正是一种快乐吗?”可见,孔子很重视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眼下职业教育中非常热门的“实训”和“见习”,老夫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想到了。事实上,任何一种经典的教育思想,都能够对职业教育提供理论指导;也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思想,能够把职业教育(www.lifedu.net/news/zhijiao/)和理论教育截然分开。
“学以致用”是孔子教育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三千弟子中有成功的政治家,有富豪的商贾,有优秀的教师,也有道德楷模……但没有哪一个弟子成为满腹诗书却学而无用的“孔乙己”。倒是当今一些“教育家”(包括所谓的“职业教育家”)日益“孔乙己化”,是一件令人不快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