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是人谋生的基本手段,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每一个人能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提高生活的物质质量与精神质量,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说一切教育都是职业教育(www.lifedu.net/news/zhijiao/)。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或社会教育,都是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显或隐晦地为人们提供着职业技能或指出职业方向。
在家庭中,面对刚刚会走路的孩子,父母一般会给送男孩送玩具汽车、玩具枪、玩具飞机,而送给女孩的是洋娃娃、玩具听诊器、电子琴,父母这样做或许是无意识的,只是出于习惯,却能够鲜明地向孩子指明未来的职业倾向——男孩将来要当司机、参军、做飞行员;女孩将来要做保育员、医护人员或音乐教师。记得前几天一个6岁女孩在谈自己的理想时,居然说要将来要当“贪官”,其实以这个女孩的分辨能力,根本无法理解贪官的确切内涵,她的“理想”必然是来自父母或邻居平时不经意的一些言语,于是认为“贪官”是一种美好的职业,要怪也只能怪她父母——谁让你们平时为孩子提供这样的“职业引导”呢?其实,一个6岁女孩心目的职业理想,当贪官和当明星没啥区别。
即使在我国目前屡遭诟病的应试教育,也正是产生于我国以应试为主要方法的人才选拔模式,能否被插上“人才”的标签,则决定日后职业环境的优劣,职业待遇的高低,所以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谁能否认应试教育不是为未来职业打基础呢?至少在我国当前社会,一个学习成绩平平,但性格开朗、多才多艺的落榜生,与一个成绩优异但性格郁闷、只知道读书考试的好学生,命运之神会更眷顾哪一位呢?结果可想而知。因此,才有了全体少年学奥数、全中国校园学英语的壮阔场面,因为这些都是将来能够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的敲门砖,你能否认现在的奥数和英语不是职业教育(www.lifedu.net/news/zhijiao/)吗?
哪怕是出家的和尚与修士,他们接受的寺庙或经院教育,同样也是职业教育,因为宗教信仰也是人类的一种精神需要。在很多国家,维持社会秩序的三个支柱是法律、道德与宗教,所以出家的修行者并非与世隔绝,而是承担着为信徒提供净化灵魂、陶冶情操、教化思想的社会使命,这不是职业还是什么?
现在很多地方都热衷于举办专职太太培训班,据说受到很多富家太太的追捧,甚至许多待字闺中的少女为了日后嫁个有钱人,也积极参加类似的培训。既然做专职太太是一些女性的生存方式,那么这种培训算不算职业教育?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一切教育都是职业教育(www.lifedu.net/news/zhijiao/),如果接受了若干时间段(可以用日、月、年或一生做计算单位)的教育之后,结果发现连自己的生计都不能保障,那么这种教育肯定没有存在的必要;反之,持续得越久、在社会上普遍得到认可的教育,必然是与职业环境联系最紧密的教育。有人会用孔乙己的故事做例子来反驳我,但任何一种职业教育都不可能保证人人都能够就业,孔乙己就是其中的失业者。何况孔乙己既然选择了走科举这条路,那么他就是从事了一种高危职业,如果被淘汰只能是愿赌服输。在科举盛行的年代,从读书人到秀才、从秀才到举人、从举人到进士,都是百里挑一的,淘汰率比当前考哈佛的博士还要高不知多少倍(估计与中国当前公务员考试的淘汰率相似),自然注定大多数人要在这一职业环境中失业。
但是,正如马克思那句名言:“如果利润达到百分之三百,就可以冒上绞架的危险。”越是高风险的投资,成功之后获利也就越大。如果一旦在科举这一职业环境中成功,利润恐怕不止百分之三千,宋仁宗就曾经形象地解释其中的收益:“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蔟”。话都说到这么明白的份上了,谁还能说科举教育不是职业教育(www.lifedu.net/news/zhijiao/)?
所以,目前那些高等或中等职业学校,只不过是把职业教育的牌子挂得更醒目一些而已,即使是哈佛大学,它提供的教育照样是职业教育。你不信,那好——送你去哈佛读完博士,然后一辈子在家里待业,你愿意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