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简称“订单模式”),是职业教育院校针对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企业签订定向的人才培养协议,企业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划之中,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和实习,以实现学生的技能与企业的需求达到“零距离对接”。学生毕业之后,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就业。
“订单模式”以企业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的就业作为导向,充分调动了企业与学校所拥有的教育培训资源,是课堂教育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现场操作能力。
1、“订单模式”的综合特征“订单模式”的人才培养,最主要的一些特征是:职业教育(www.lifedu.net/news/zhijiao/)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签订人才需求与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双方各自发挥核心优势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培训,并发挥企业场地、设备、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学校的教学服务;针对企业所需的岗位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企业参与毕业生的质量评估,并按照当初签订的协议,吸纳毕业生就业。
2、实施“订单模式”必须具备的条件
“订单模式”的基础,首先在于校企合作,并且企业对某些方面的技能人才有现实的需要,同时能够为学校提供培训场地、教学资金、实习设备、应用技术等各方面教育资源的支持。校企双方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共同规划与开发教学体系,安排课程设置与选择教材。
学校作为合作方,要承担起教学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必须具备充足的师资力量,完善的教学设计能力,先进的课程开发思路,完备的教学培训设施,具有不断变革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同时,要强化信息手段,及时吸纳和更新职业教育(www.lifedu.net/news/zhijiao/)理念,以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能够迅速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目标,并且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与咨询,在企业需求与学生就业之间搭建起畅通的桥梁。为了达到产学合一的目标,学校必须有条件在校内组织仿真实习,并在校外拥有可靠的实训基地。
要实现上述目标,师资力量是最重要的,职业院校是“职业”与“教育”的结合体,所以必须建立一支“双师型”(既是讲师,也是技师)的教师队伍。针对学生的教育,要建立起“双证(多)生”的教学体系与培养机制。所谓“双(多)证生”,就是职业院校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除了学历文凭之外,还能够取得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
3、“订单模式”的优势
“订单模式”是近年来出现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其最大的优势,是既能够对口培养企业迫切需要的技术人才,也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就业导向和就业目标,同时提高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形成“三方共赢”的局面。特别是针对当前的就业市场,由于普通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某些脱节现象,导致“企业一才难求,学生一职难求”的两难困境,“订单模式”往往受到企业和学生的欢迎。
“订单模式”的另一个优势,是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原本各自独立的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共同成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
4、“订单模式”存在的不足
“订单模式”也并非十全十美,其自身存在的不足,首先表现在教育中心的错位。一切教育工作都必然以学生为中心,但“订单模式”的培养目标与教学、实习都是围绕着企业人才需求而展开,所以很容易导致“以企业为中心”,形成“企业是客户,院校是工厂,学生是产品”的片面指导思想,造成将学生“物化”的倾向,在某些程度上影响到职业教育(www.lifedu.net/news/zhijiao/)的人格化。
另外,“订单模式”虽然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就业目标,但这种就业保障是“期货”而非“现货”,一般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周期为三年,而这三年之间企业很可能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如果一旦企业转产,或效益缩减甚至倒闭(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的企业平均寿命为4年9个月),那么学生将面临很尴尬的就业处境——无法被原先签订协议的企业吸纳,如果进入劳动力市场,而当初针对某企业特定需求而“量身打造”的技能培训,往往致使专业面过于狭窄,难以适应其他企业的需求,导致转岗困难,不但会造成就业时间迟延,接受再培训也会加重社会和个人的经济负担。
同时,当前我国人才供过于求,企业选择面较宽,一些企业宁愿在人才市场选择“现货人才”,而不愿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去培养“期货人才”,如果缺少企业的配合,“订单模式”是无法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