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人才培养模式(简称“2+1”模式),是学生在学校进行两年的理论学习和实习,然后到企业实习一年时间。值得注意的是,“2+1”模式是一种综合教学机制,不是死板的“前2后1”,也不是简单的时间段划分。比如英国的“三明治”式的职业教育(www.lifedu.net/news/zhijiao/),常常是学生第一、三年在学校学习,第二年前往企业顶岗实习。所以,“2+1”模式的实际意义,是研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研究在学生毕业前就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2+1”模式的运作程序,按照先后顺序依次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指导思想、选择合适的合作单位、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建立组织机构、建立企业兼职教师队伍、校企联合设计教学方案、共同实施教育教学、共同参与人才质量评估、机制建设等。
通过上述流程可以看出,“2+1”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以用户需求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本领为目标,充分发掘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培养社会急需人才。
1、“2+1”模式的具体特征
如果说“订单模式”是以培养企业迫切需求的人才为目标,那么“2+1”模式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本,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主要特征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明确、目标明确、标准明确,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教育主体,彼此之间相辅相成,形成两个相互补充的教育环境,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够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缩短从学校到企业这一转化的“磨合期”。
2、实施“2+1”模式的必要条件
要想实施“2+1”模式,无论是职业教育(www.lifedu.net/news/zhijiao/)院校还是企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够顺利进行。
最重要的是思想意识要跟得上形势,能够深入理解“2+1”模式的重要意义。作为职业院校,能够对校企合作、产学合作有充分的认识和规划,高度重视合作教育与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把产学合作当作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新方向、新思路,按照“2+1”教学模式的要求,对原有的教学实习体系与机制进行彻底的改革。
作为合作企业,要意识到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人才,是企业的社会使命,是企业服务于社会的一种具体方式,既能够体现出企业的社会价值,也是企业实现自身愿景与目标的需要,对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合作企业要意识到自身也是职业教育(www.lifedu.net/news/zhijiao/)主体,而不仅仅是实习单位,主动承担起教育培训的责任,为顶岗实习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工程环境,提供专业的实训场所,完善教学与生活设施。
无论是职业院校还是合作企业,都要明确两个机制:一是互惠互利的动力机制,二是职责明确的保障机制。
所谓动力机制,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当代社会的需求,使产学合作成为必然趋势;二是职业院校与企业为满足自身的需求,主动寻求合作。只有明确了需求,才会产生参与的愿望,这种愿望也就成为促进产学合作的动力之源。
要建立保障机制,必须有一个机构健全、职责清楚、任务明确、人员得力的决策机构、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不断完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产学合作工作管理到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使产学合作工作得到彻底贯彻。
3、“2+1”模式的优势
“2+1”模式在兼顾企业人才需求的同时,结合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动手能力为主,使学生在实习中增长工作经验,帮助学生跨越“工作经验门槛”,既缩短了从学校到企业的磨合期,也减轻了企业对新员工入职培训的负担。对于学校自身发展来说,通过产学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安排进入合作企业实习,也为学生扩展了就业渠道,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尤其是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中,这一点对提高学校的声望很重要。
4、“2+1”模式存在的不足
由于学生要在企业整整实习一年时间(基本上在临近毕业的第三年),学校对学生的监督与控制难度加大,难以进行统一管理。在安排实习的过程中,如果把一届毕业生全部统一安排进某一家企业,虽然便于管理,但限于企业的规模、生产能力与基础设施,这样做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把学生分散安排进入各个企业,不仅会使管理变得更加松散,也会导致因实习的行业、岗位与工种的不同,造成实际操作技能的局限与分化,甚至最终会影响学生对应用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脱节。
另外,在有些企业,对学生实习不够重视,对实习生岗位安排不明确,管理不到位,造成用非所学,难以提高实际操作技能,甚至个别企业安排实习生扫地看门、打水送报,从事这样的“实习”,实际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自然是一无所获。